“抗战孤儿”就像我的亲人
“我把这些老人当作了亲人。因为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11日,在东阳巍山中学图书馆,郭承豪对记者说。
下士宅村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邻居讲,他是抗战期间被人贩子从绍兴卖到东阳的。郭承豪几次上门走访,可老人总是没好脸色:“我是本地人!”郭承豪并不气馁,他没事就陪老人说说话,还帮着老人买菜。日久天长,老人被感动了。一次,老人泪流满面地告诉郭承豪:“我的老家就在绍兴啊,那里有一座桥,我做梦都能梦到……60年了,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家啊!”
老人一直隐瞒这个秘密,是为了不给儿子丢脸。他的儿子当上了村干部,老人不希望别人说儿子的父亲是被人拐到东阳的。他把痛苦埋在心底,独自一人日夜想念!
郭承豪说,对这些白发苍苍的“抗战孤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回家”,与朝思暮想的亲人见上一面。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10多天过去了,寻亲有结果吗?郭承豪说:“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很多人支持我,每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还有热心的市民把他们知道的‘抗战孤儿’的信息告诉我,希望我能写进‘寻亲档案’里去。”
郭承豪又长叹了一口气:“坏消息是,至今没有一条有用的线索帮助他们找到亲人。”他几次联系了绍兴档案馆,得知每天来打听“抗战孤儿”消息的人寥寥无几。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一是时间太久远了,很多关键的人物都已不在了。其次,很多‘抗战孤儿’在经历了太多失望和挫折后,不再对寻亲抱有期盼。”
还有一种困惑让老郭感到苦涩:按说帮老人寻亲是一件善事,可部分老人的子女并不支持。“因为子女有出息了,是乡里镇上有脸面的人,他们不希望父母把‘抗战孤儿’的身份对外曝光,认为这样做会有损他们的形象……”
更令老郭气愤的是,极少数部门工作人员的冷漠。他们觉得过去的都过去了,重新翻出来是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郭承豪说:“他们无视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漠视的是历史!”
“这么多年了,独自一人在奔波,还想坚持下去吗?”记者又问他。
“会,一定会!”他语气坚定,“如果他们知道现在还有人记得他们、帮他们寻找亲人,会是多大的心灵支柱啊!我觉得社会需要有人来做这样的事。我等着有越来越多的‘抗战孤儿’与亲人团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