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书福,浙江草根经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一己之力挑战国家行业准入制度,成了当时国有资本垄断下的汽车行业的一条“鲶鱼”。他率领的吉利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能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自主知识产权的跑车,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并将吉利车开进了欧洲车的心脏——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
——访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本报记者 徐园
他有时被称为“汽车狂人”。有言为证: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
他有时又被刻画成唐吉柯德似的悲情英雄。在一次对吉利工厂的视察中,他鼓足勇气对当时主管工业的一位中央领导说: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翻翻李书福之前的履历,没有什么能和汽车沾上边:靠120元在街头巷尾给人拍照起家,接着开出了自己的照相馆;1984年,进入了冰箱领域,把产值逐步做到了几千万元;1989年,转产高档装潢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面板;1994年,进入摩托车行业,并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
然而李书福却说:造车,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1993年,我就想造汽车了。”当时,民营企业造汽车既没有准生证,又没有资金,技术人员招不到,听说要造汽车,连地也不批。在百般困难之下,李书福才“曲线救国”,进入了摩托车领域。
当时的中国汽车业,作为战略性行业,国家牢牢将其控制在手中。但是李书福会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造汽车?”他觉得这件事符合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政策性的障碍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心,李书福坚持了下来:没有资金,就把前几年卖装饰材料、造摩托车的积累全部投进去;技术人员招不到,甚至连员工都没有,就自己招生办学;学校当时批不下来,就挂靠台州电大。通过这样的迂回曲折,吉利“闯进”了被国企和外企所把持的汽车领域。
很难想象,在吉利进入造车领域的初期,桑塔纳居然要卖20万元一辆,最普通的夏利车也需要10来万元。但是,靠着边学习边创新,“吉利”这一汽车行业的后来者,却喊出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口号,并最终把汽车价格拉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资源,没有任何依靠,“吉利”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自有品牌、自我完善的道路。而这也使“吉利”成为第一家受到德国法兰克福车展邀请的中国汽车厂商,而后又出现在了北美汽车展上。
正当外国媒体惊呼,中国的廉价车来了,所有人都以为“吉利”会一直在低价车的路上走下去的时候,去年5月份,“吉利”却发出了转型的宣言,要“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
“在不同的阶段,就要做不同的事情。”李书福说,现在,中国已经有能力造出质量与国外同行相当的汽车,但是品牌价值却与车的实际质量和性能不相匹配,必须还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应有的高度!
“认定了,我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李书福说,“这么多年来,吉利走的是正道,所有的勤奋、艰辛、日日夜夜、朝思暮想,就是为了汽车!”
记者感言: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段不断打破禁忌、解放思想的历史,那么李书福和“吉利”正是这段历史的演绎者。
在采访中,李书福称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李书福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执著和坚韧,正是凭着“不低头不认输”、“力量在风中回荡”的信念,他把“吉利”从小做大,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逐渐从“草根”培育为枝繁叶茂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