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浙江新魅力之城
【这里是过好日子的地方】
五千年以来,她一直是优良的栖息地,一直没有改变过;五千年的安居乐业,这个安居乐业从未动摇过,自然环境没有动摇过,青山绿水没有动摇过,居住方式没有动摇过,人文心态没有动摇过。这一带就是过日子的好地方,这里以后还会继续好下去。
——余秋雨《良渚理想》
获奖感言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1986年“玉琮王”出土于余杭良渚:雕刻技艺鬼斧神工、外观造型庄严神秘,它将5000年以前的华夏文明浓缩为一身,与数目不在2万件以下的良渚玉器一起,书写了作为中国玉文化的巅峰之作。距今5300~4000年前,余杭良渚升起以玉器为代表的文明之光,这块土地同时也开始了承载中华文明根脉、锻造杭州文化之魂的沧桑使命,历史有多长,这份沧桑、这份使命就有多长。
从新石器时代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的史诗以玉文化的印记、以改革开放的推进、以“两创战略”的实施铭刻于此。辉煌的文明长卷席裹历史、照耀古今,面对余杭的厚重文明、气象非凡以及5000年依旧的绿水青山,开发者如何作为,以赋予其新的时代荣光?这是一个恢弘而艰巨的命题。统览余杭区一直以来的发展,可以发现这块土地宛如一方璞玉,已被精雕细琢了30年,如今我们将“环境立区”作为上接千古、下承未来的余杭可持续发展战略,塑造余杭作为一个既自成一体、又与杭州主城联动互补的大都市生态新城。
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是在不断地跨越历史、创造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丰厚的历史属于过去,巨大的潜力之机正展现在眼前。面对未来,余杭人正以更蓬勃昂扬的发展活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姿态,在充满机遇的新舞台上创造一个更美更强的“美丽洲”。
余杭底蕴
传承五千年的城市之魂
洪荒历史,从文明开始有了温度、质感与光亮。余杭之魅,首先是那一脉流淌了七千多年的历史甘泉,从稻作文化起源的马家浜文化到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从筚路蓝缕的原始村落到气势恢弘的“中华第一城”,从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到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这方由大禹治水而得名的土地上的文明脚印,标刻着中华民族与人类历史的骄傲。
余杭之魅,以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为魂,灵秀的天目诸山为风骨,以东南沿海浩荡长风为气韵,以古运河畔璀璨纷呈的民间艺术、民风习俗为内涵。余杭素称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深植于余杭山地丘陵和水网平原间。古往今来,这里英才辈出,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犹似乡土佳酿,愈陈愈香:余杭滚灯,至今已有800年历史,集体育、舞蹈、技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常龙舟胜会作为民俗类端午节组成部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余杭清水丝棉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类蚕丝织造技艺的组成部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为中国开放最早、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余杭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其文化底蕴一样令人瞩目:目前在全国2000多个县区中名列第15位,城市化水平达到48%,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7.4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7.75万;建成区绿化总覆盖面积637公顷,绿化覆盖率34.88%,有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个;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20.77亿元,增长15%,人均GDP达到6724美元。
余杭自汉唐以来,盛产蚕丝、茶叶。如今,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已发展成为城市配套服务的都市农业。高新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先导作用逐步实现,建立了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和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优质蜜梨、生态鳖等10大农业优势产业带,被命名为“中国生态甲鱼之都”。
环境立区
全面创新打造“六大最优环境”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范成大、道潜等诗人在千百年前吟咏过的美景,依旧是今日余杭的写照。“城在画里,人在画中”的余杭,坚持“环境立区”,打造“六个最优”,加快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将环境作为第一资源,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余杭区委、区政府摒弃传统的资源观、片面的发展观和短视的投入观,树立“环境是加快发展之基”、“环境是品质生活之本”、“环境是最大效益之源”的理念,打造最优的基础设施环境、产业集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素质环境、为民服务环境、平安法治环境。在余杭,生态文明建设已转变为势头强劲的绿色生产力。用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企业,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已进入良性循环。
“走过很多地方,余杭是我梦想创业的地方。”无论是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网新科技等国内高科技企业,还是德国益利索勒、芬兰斯凯菲尔等带着数亿规模的高新通信和电子设备项目落户余杭的跨国公司,在他们看来,余杭俨然已是创业天堂。
“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已经尝到了创建生态文明的甜头,我们将继续势头强劲的绿色生产力。”余杭区将环境视为第一资源,2001年提出创建“生态余杭”的口号,痛下决心,强制淘汰污染、落后的产业;同时加强群众监督,通过规章制度建立生态保障的长效机制。
作为中国最具商业氛围城市、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的一个新区,工业已成为余杭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区已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拥有华立集团、杭州鼎胜、诺贝尔集团、大东南高科包装、西湖汽车零部件、华鼎集团等6家全国民营经济五百强企业。余杭还明确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区和服务业大区的战略目标,以商贸、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余杭建立了临平商贸物流园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创意良渚、创意临平、创意西溪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新城综合体建设
为“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增色
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曾经被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让两者形成高度的和谐的城市规划,蕴涵着开发者与建设者不同凡响的城市化发展思辨和开发建设一个魅力城市(区)的意志和梦想。
余杭东西北三面环抱主城,作为长三角的圆心,余杭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境内有2条铁路、5条国省道、7条高速公路、两条内河航线贯穿,多条与杭州主城相连的地铁、城市主干道已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随着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杭州都市经济圈和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余杭的区位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了承接主城区产业和人口转移的主战场。因此,余杭提出了“一化带四化”的发展战略,把城市化作为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同时,在加快“一副三组团”发展进程中,引入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整合原有建设项目,优化都市新区布局。确立了3大新城和18个城市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3大新城分别是临平新城、塘栖新城和南湖新城。18个城市综合体分为4个类别,各有侧重,分别为城镇开发类、商贸物流类、文化旅游类、文教科技类,目前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中:在临平新城,一个以地铁经济为基础,定位为现代化城市综合体的临平副城中央商务区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以塘栖运河综保工程为依托的塘栖新城建设已经启动;大美丽洲项目正在深入推进,目标是集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在瓶窑组团,大径山旅游度假综合体也已基本完成规划;西南方向的余杭组团,休闲综合体——西溪湿地三期工程,杭州余杭创新基地文创产业综合体(包括杭州大学城高教综合体、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等),一个个高品位的项目综合体正在加紧建设。
下一步,余杭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城市综合体开发理念,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引进优秀的开发业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综合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城市“软件”和“硬件”的快速升级,推动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建设,为余杭增添城市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可持续发展魅力。数千年风吹雨打,并未让这块土地的风流褪色,良渚文化与余杭精神焕发出时代光彩,成为今日余杭在新历史里程中气势恢弘的创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