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志愿服务受伤
谁来埋单
· 美丽“冻”人
· 开私家车为村民
“看家护院”
· 警惕信用卡犯罪
· “光棍族”,急着找另一半
· 海宁大批青年回村“种文化”
· 33个孩子一个“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投入、好待遇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投身村级文化管理工作
海宁大批青年回村“种文化”
  开栏的话: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纷纷回到农村,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海宁通过大投入、好待遇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回乡“种文化”,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社会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期盼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的青年,回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挥洒青春与汗水,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报今起推出《文化青年在新农村》系列报道,政治与社会新闻版将开设专栏,关注这一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敬请关注。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海宁市报道组 沈达) “回到村里,当一个专职文化管理员。”时下的海宁,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中,涌动着一股回归乡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潮。

  海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李小英就是其中的一员。能歌善舞的她通过一系列笔试和面试,成为海宁市首批专职文化管理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喜欢这个职业,而且待遇和稳定性也比以前的工作强。”

  目前,海宁全市182个行政村,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都有专职文化管理员,覆盖率达125.3%,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文化管理员全覆盖。

  年轻人返乡“种文化”,源于海宁市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上的创新举措。农村文化站缺乏活力,原因之一是缺少与农民相结合、热心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2007年,海宁市把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职文化管理员队伍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主抓手。去年8月,袁花镇实施试点,公开招聘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今年7月,该市全面开展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招聘工作。按照专职管理员每个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两名、每个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的要求,全市各镇(街道)228个文化活动中心(室),共招聘文化专职管理员333名。

  红新村是袁花镇最小的一个村,全村2700多人口。村民们说:“自从陈婷当了文化管理员,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下转第七版)  (紧接第一版) 毕业于海宁卫生学校的陈婷,今年只有21岁,年轻时尚的她另辟蹊径,在村里办起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舞蹈队。这支舞蹈队不仅在市里和镇里的文艺比赛中大出风头,还吸引了四邻八乡的年轻人加盟。

  大学生们为何愿意放弃城里工作,到农村当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他们这样回答:“农村同样有我们施展才华的天地。学有所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长啸村的文化管理员许洁2003年从嘉兴农校毕业后,一直在嘉兴太阳能有限公司工作。曾是公司文艺骨干的她,听说村里要招专职文化管理员后,回家报名应聘,从近百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现在,我不仅每月有17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作得很快乐。”

  海宁市委宣传部长沈炳忠说,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专门负责抓村级文化场馆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文体活动策划等工作。海宁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村级文化阵地长效管理机制。文体专项经费每年人均5元,用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阵地的日常管理;按照市财政50%、镇(街道)25%、村(社区)25%的比例,每年安排433.5万元,用于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的经费开支,同时还为文化专职管理员办理了养老和医疗保险。这也是吸引大批年轻人回乡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海宁大批青年回村“种文化” 2008-11-11 浙江日报000072008-11-110014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