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国家发展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发展机遇。“咬定”这个大局不放的俞锦方,对下阶段的市场形势同样信心十足,“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继续增加,但在中央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机遇将大于挑战,‘金洲’将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昂扬的锐气。”
最大底气是转型升级
当然,有信心并不等于超脱,“金洲”今年同样迎来了挑战。
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金洲”三个生产基地之一,以出口镀锌管生产为主,去年出口超过1 亿美元。
然而,今年1至9月,镀锌管出口同比下降了68%。“放在几年前,‘金洲’可能因此就倒下了。”集团总裁周新华感慨地说。但“金洲”不仅没倒,还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光。原因在于:1至9月,另外两根管子——螺旋焊钢管和大口径直缝焊管的销售同比分别增长了160%和89%,两者的产量占到集团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毛利率是镀锌管的2倍多。
“三根管子的不同表现,证明了转型升级的价值。”俞锦方表示,“金洲”之所以下定决心实现从镀锌管向高端的石油天然气输送钢管的转变,除了国家能源大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外,镀锌管生产门槛过低、白热化竞争的市场态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转型升级,一定是等死。”
为此,“金洲”至今累计进口10多亿元的生产、检测设备,还建立了一个有着170多人的省级技术中心。现在,“金洲”的高端钢管已经通过了国际权威的美国石油协会API认证。不久前,“金洲”还开发出了镀锌管的升级替代产品——复合钢塑管,附加值比镀锌管高出三分之一。
“这些就是‘金洲’当前发展的最大底气,有了这些,就能抓住新的机遇。” 俞锦方说。
最佳战略是找个好伙伴
在湖州众多民营企业中,“金洲”是一家“有背景”的企业。
这背景就是中央企业——“中海油”。2006年1月12日,“金洲”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的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协议,合资在湖州成立中海金洲石油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由前者占51%股份,生产大口径直缝焊钢管。
这个被称为“小船傍大船”的战略,成了今年以来俞锦方最津津乐道的一次决策。
“因为靠着‘中海油’这艘大船,‘金洲’的发展才没有资金紧缺之忧。” 俞锦方告诉我们,大口径直缝焊钢管原本是金洲集团在2002年7月为转型升级自主投资建设的,是当时全国第一条大口径ERW直缝焊石油天然气钢管生产线。到2005年试制成功后,“金洲”总投资已达5亿多元,资金压力十分沉重。合资后,当年中海油就为合资公司注入6亿元资金,沉重的资金压力一下消弭于无形。
不仅如此,在与“中海油”合作后,“金洲”的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不仅“中海油”每年有10多万吨的高等级钢管订单,凭借“中海油”的平台,“金洲”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还进军到东南亚、非洲等市场。
“转型升级并不一定非要单枪匹马去做,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伙伴,是一个更快捷的方式。” 俞锦方说。 在国内制造企业“最困难的一年”,民营企业、湖州金洲集团有限公司却迎来了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光:今年1至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3%,利润增长229%,纳税增长110.4%。
对于未来,董事长俞锦方仍然充满自信,“‘金洲’正在酝酿新的投资项目,今后会有更大发展。”
信心从哪里来?我们日前走进了金洲集团。
最大信心来自中国发展
收缩还是扩张?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这成了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机遇仍然大于挑战!”俞锦方说,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内企业发展空间仍然广阔。
“金洲”的发展轨迹,就是他这一战略判断的佐证。
1982年,当时我国刚刚启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看到这一机遇的俞锦方,带领新生的“金洲”开始生产城市供水用的镀锌管,顺利掘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金洲”一直遵循着这样的发展逻辑。
能源大发展是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1998年,瞄准了能源发展机遇的“金洲”,上马了第一条螺旋焊钢管生产线,如今,这样的生产线在“金洲”共有6条,产品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1号线、中哈原油管线、中亚天然气管线等大型工程。2003年,“金洲”又上马了国内第一条大口径ERW直缝焊管生产线,一举改变了我国无法生产ERW海底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的历史。(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