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喝着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村社区服务中心享有生产、生活上的各种服务……
省民政厅近期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省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正让百余万农村社区居民开始像城里人那样过着幸福的生活。
农村“试水”社区服务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较早开展探索农村社区建设。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对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进行具体部署。
近些年来,随着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治理等一批工程的有效实施,我省农村社区建设条件已经成熟。伴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是农村社会救助与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工作的扎实推进,使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明显加强。
2006年下半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民政厅确定11个县(市、区)的46个村,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村民自治、构建服务体系组织等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去年7月,全省有18个县(市、区)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截至目前,我省绝大多数县(市、区)均部署开展了试点工作,余杭、慈溪、平湖、柯城等地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推开。
农民实惠看得见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近些年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广大农民群众依托社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831所农村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484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84万农民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目标逐步实现。而越来越多享受到社区医疗便利的农村居民,深切体会到社区所带来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完善的社区保障平台,使近5万“五保”对象得到妥善安排,95万多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困难群众还通过社区救助平台,享受到教育、住房、司法等援助。在此基础上,我省老年福利服务进一步拓展。各地建立了近3万个农村老年活动室,并设立一批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借助农村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我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开始全面启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公共职介服务正从城市落户农村。平湖市、嘉善县、德清县等在中心乡镇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向进城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择业指导、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活动。
与社区建设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杂货店、副食品店,开始同步建设,方便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部分具有中心效应的村,开始建起集贸市场、饮食店和为生产性服务的农资店、建材店,并增加了邮政、电信、农资、文化产品等经营业务,也进一步方便了农村居民消费。城乡一体化进展迅速的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96345”等城市社区服务热线向农村作了延伸,使广大农村居民也得到便利家政和社区中介等服务。
城乡生活逐渐向“零距离”迈进
我省各地在试点和实验中,因地制宜、适民所需,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使城乡居民的生活逐渐向“零距离”迈进。
针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实际,杭州、宁波、嘉兴、湖州、义乌等地切实加强农村社区规划,着力推进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杭州市江干区2003年提出两年内各村完成村级服务设施社区化,建立医疗卫生站、警务室、救助保障室、文体场所,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义乌市则加大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的力度,计划用7~15年时间,把全市800多个村庄整合改造为195个城市社区和95个农村社区;天台县石梁镇依托镇所在村,吸收镇有关部门、驻村单位及周边几个村参与,组建龙皇堂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建设理事会,社区内的单位(部门)安排出闲置资源供社区居民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舟山市则以一个村或几个村组成一个新型社区。武义县履坦镇杨岸村、衢州市柯城区花园街道上大门村等都建立了类似的村社区服务中心。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当地农民足不出村,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社区服务。
与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则是村民志愿服务的兴起。仙居县突出发挥村民的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作用,各试点村分别组建了法律宣传咨询、环境卫生保洁、社区互助救济等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农村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激发了农民互帮互助的传统意识,调动了村老年人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等参与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社区事务源自农民需求、依靠农民办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