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体育周刊
3  4  
PDF 版
· 风生水起
· 健身的腰鼓 起来
· 奥巴马的变革将对
美国体育产生影响
· 一个创编太极拳套路的传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健身的腰鼓 起来
——记杭州霞湾巷社区赵惠珠

本报记者 毛 珺
  刚见到赵惠珠老人,觉得她应该近50岁的年纪。结果她“自报家门”说,今年73周岁,这个月马上过生日了。她的年轻出乎记者的意料,而她对腰鼓健身的热衷,也逐渐从她更显年轻的声音中娓娓道来。

  退休后“重拾”腰鼓

  52岁那年,赵阿姨从原单位退休。在单位一向忙惯了的她,退休后倒有些闲不住了。

  一天,她在家附近的湖墅公园散步,偶然看到公园里有很多同龄人在练习打腰鼓,听着咚咚的鼓声,看着飘舞的红色彩带,赵阿姨想起自己小学二年级时曾是学校腰鼓队里的佼佼者,“老师经常表扬我动作学得很快”。

  赵阿姨心动了。“我能和你们一起打腰鼓吗?”她立马上前主动报名。几天后,她成了这支拱墅区湖墅腰鼓队的正式队员,腰鼓队指导老师给“初出茅庐”的赵阿姨的评价是:基本功过关,动作标准。

  就这样,小学二年级后,赵阿姨第二次当起了腰鼓队员。从此不但“一发不可收”爱上了腰鼓,而且身体健朗。

  自学成才“琢磨”腰鼓

  重拾腰鼓后,赵阿姨一门心思都在打腰鼓上了。腰鼓队每周三天上午的早排练,她场场准时,学习新动作,排练新队形,尝试新鼓点,赵阿姨忙得不亦乐乎。

  白天训练,晚上回到家,赵阿姨还不忘再回顾温习“功课”。赵阿姨的老伴蔡老师告诉记者,老伴经常回到家即兴表演一段腰鼓,看到电视上外地的腰鼓节目,“抓”到新式的鼓点,赵阿姨总是盯着不放,还要蔡老师帮忙录下来,方便来回播放,“分解”学习动作。

  一段时间积累后,赵阿姨已经掌握了不下50种腰鼓鼓点步式,蝴蝶双飞、凤凰三点头、鲤鱼跳龙门、秧歌步、锁步跳……赵阿姨样样精通,她还尝试着给腰鼓队“排兵布阵”,尝试着在腰鼓表演中变换各种队形。

  2005年,赵阿姨所在的腰鼓队参加了杭州市腰鼓比赛,赵阿姨首次担当起了“编舞”的角色,她给这个66人组成的腰鼓队设计了“W”形、“OK”形、半圆形等七个队形,在表演的5分钟内迅速完成队形变化,获得了当时全市第二名。此后几年,她所在的腰鼓队都参加了当年的腰鼓比赛,分别获得了一、二名的好成绩。

  腰鼓队员眼中的赵老师

  几次比赛后,赵阿姨逐渐变成了队员口中的“赵老师”。渐渐的,上门邀请赵老师的社区、学校也多了起来,有些喜好腰鼓的老人直接上门“求教”,一时间,赵阿姨小小的家成了“腰鼓教室”。

  几年来,赵阿姨曾经在三台山社区、茅家埠社区、双峰社区等杭州上十个社区“执教”过,带出来的腰鼓弟子已近2000人。她还坚持给家附近的香积寺小学的小腰鼓队员们上了5年的腰鼓课。而所有这些课程,赵阿姨都是免费教的。

  在赵阿姨老伴蔡老师的眼中,老伴经常起早贪黑地出门教课,“尤其是去年冬天下大雪,她在茅家埠社区教课,早上7时开始的课程,她一般5时就起早出发了,那时天还是漆黑漆黑的。”而赵阿姨说,这些都是小事,让更多的人享受打腰鼓的快乐,是她最开心的事。

  眼下,赵阿姨正在组建自己所居住的霞湾巷社区的老年腰鼓队,从10月中旬开始,社区已有30多人主动报名参加,赵阿姨说,73岁的她将有一个新的开始:“打造”一支新组建的腰鼓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体育周刊 00009 健身的腰鼓 起来 本报记者 毛 珺 2008-11-7 48256F32002924A6482574F9000AC16F[A2-毛君≈B1-章新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