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科学发展 锐意进取 再创宣传文化工作新业绩
· 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法制保障
· 服务大局 关注民生 真情履职
· 两会昨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 两岸“三通”大步迈进
· 正在消失的城乡藩篱
· 国有企业要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坚力量
· 胡锦涛将出席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访问哥斯达黎加等四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事业则带来了农村民生的显著改善——
正在消失的城乡藩篱
本报记者 吴妙丽
  38岁的嘉兴农民宋建国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做一个城里人。

  没考上大学的宋建国至今仍留在农村,但梦想中的城市生活却离他并不遥远:同城里一样的便利生活,与城里人越来越接近的各种保障……

  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浪潮中,浙江大地上的城乡藩篱正在逐渐消融,宋建国们离幼时的梦想越来越近。

  从传统村落走向现代农村新社区

  长兴县的月明村村口,两组图片展示着“昨天”和“今天”:一组是以前“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另一组是如今宽敞整洁的小院、绿茵点缀的村道、风格各异的农居。

  在浙江,已有上万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

  城乡规划一张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整治1万个村,把其中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赤膊屋”整治……全省各地采取拆迁新建、合并组建、移民迁建、保护复建、整理改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农民到中心村居住,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示范整治点在哪里,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工程建设实施到哪里,农村民生问题就改善到哪里。几年来,我省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龙头,配套推进“绿化示范村”、“万里绿色通道”、“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康庄工程”、“生态富民家园”、“兴林富民”等工程。

  如今,浙江大地乡乡通公路,全省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城乡同价”,近六成的村庄安装了路灯。所有的乡镇都有连锁超市,近四成的行政村开出连锁便利店, 三分之一的村庄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三分之二的村庄实行了垃圾统一收集。

  湖州章家埭村的马路画上了斑马线,这在老农村可是没有过的事。这里是农村,但布局与城市社区一样精心:商住区、休闲区、农作区和标准厂房错落有致,水乡特有的小河、池塘散落其间。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公交线路加快向这里延伸,家家用上了城市自来水,污水处理排放率达到98%,电信宽带、有线电视早已和城市接了轨。

  和章家埭村一样,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向更高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迈进。

  农村公共服务从资源不足到基本覆盖

  原本属于城市“专利”的公共服务,如今开始惠及农村。

  在平湖市广陈镇,全镇3.8万多名农民的健康信息全部输入电脑,随便上哪家卫生站,医生一上网就可以查到病人的所有病历和健康状况。(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温岭市温峤镇农民吴大伯去年因脑溢血住院治疗,花去医药费11.09万元,由于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出院时他只付了7.59万元,其余的医药费直接刷卡报销了。

  这些事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改革开放前,我省农村医疗条件、医疗质量总体水平很低,大部分农村存在“看病难”问题。如今,全省有60多个县级卫生监督所设立了乡镇派出机构,覆盖1400多万农村人口。我省还按照1000至1500人配备一名社区责任医生的要求组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2006年起,我省开始实行每两年一次的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制度。

  已经在象山县城学校插班的梁林波同学,现在又回到了镇上读书。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每个新学期开始,都有不少“梁林波”从县城学校回流到乡镇学校。

  2002年和2005年,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和把建设“教育强省”的重点放到农村的目标。2005年至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2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4项工程。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96年,我省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又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底,全省全部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制度创新,加速拆除城乡藩篱

  让农民拥有均等化的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其他平等权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的。

  今年的10月1日起,嘉兴市正式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也在发生变革。

  嘉兴的创新之举,是我省对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一次破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障碍,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最大藩篱。我省率先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深化强县扩权改革、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制度创新促进城乡融合,使农民和市民一起,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6年,省政府明确各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改善民生,并重点用于改善农村民生。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支出达41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支出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以上。

  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公共财政的倾斜,使我省的城乡统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2007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了68.2%,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正在消失的城乡藩篱 本报记者 吴妙丽 2008-11-5 48256F32002924A6482574F30046B33C[A1-吴妙丽≈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