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且看一组数据:2000年,浙江文化产业总产出861.99亿元,实现增加值271亿元;2004年,总产出1371亿元,增加值377.61亿元;2007年,总产出2123.44亿元,增加值595.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8.8%,增幅又比上年上升6.2和5.4个百分点,走在全国前列。
谁成就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加速度?
是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极大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让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浙江大地上生机盎然、日新月异。
可贵的“文化自觉”
——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现代文明史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当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转型的时候,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经历一个重大的文化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资源将被重新整理和评估。
刚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积极探索文化大省建设之路,就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的战略部署与务实行动:
1999年,浙江省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
2002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浙江文化产业进入了以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发展的阶段。
2003年6月,浙江同广东一道,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省委、省政府意识到,浙江肩负着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探索道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
2003年7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拟定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和试点部门、试点城市改革方案。
2005年7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决定中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三个着力点之一,明确实施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产业促进等八项工程。
2006年7月,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首次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重点领域和扶持优惠措施等进行梳理,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2008年6月,省委要求“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和文化大省建设相伴而行,是文化大省建设的动力源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可喜的“存量释放”
——分类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国有文化单位活力四射
在微观层面改革中,我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路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换内部管理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国有文化经营单位实行“事改企”,成为市场主体,有条件的改制为规范的现代企业。
通过分类改革盘活存量,浙江文化体制改革让国有文化单位成为一个又一个新型的市场主体,成为活力四射、竞争力骤增的文化建设主力军。
2000年以来,我省共组建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等方面的10家国有文化集团。这些集团建立后,新闻宣传得到强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经营逐步拓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007年,10家文化集团资产总值达到195.08亿元,全年总收入为131.14亿元,共创利润12.83亿元,上缴税收6.22亿元,这些集团正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和文化市场的战略投资者。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公司通过转企改制、全面企业化运行,公司文化生产力、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迅速提升。2007年总资产达到78.63亿元,利润首次突破4亿元,在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位列出版发行类第二位。
2007年,我省的华数数字电视公司、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跻身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行列。目前,华数公司已与杭州、嘉兴等6个市及32个县的有关单位实施了资产重组或联合发展。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在覆盖全省的基础上,积极向省外拓展,在省外开设的12个连锁企业,图书卖场总面积达5.78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省着力改革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投入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的公益性事业主体,有的实行直接财政拨付,免费向公众开放,如浙江博物馆等。宁波鄞州今年对民办博物馆开始进行直接补助,最高可获得400万元补助。目前,我省有近90家民间博物馆、艺术馆,成为一支新生的文化力量。
对文化场馆等新增的公益事业主体,我省则探索文化资源国有民营的新路子。有的让设施所有者实行企业化运作,杭州红星剧院改制组建了杭州红星文化有限公司,宁波大剧院也实行企业化运营。有的则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专业公司经营,如杭州大剧院等。
惊人的“民营增量”
——文化产业向民营资本开放,形成了独特的增量拉动模式
在“转”、“改”之外,我省高度重视一“放”一“扶”:“放出一批主体”,就是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非禁即入;“扶出一批主体”,就是扶持龙头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公益文化单位。
近年来,我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按照“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形成了全新的分配激励、市场营销和风险共担机制,使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如鱼得水。
民营资本带来的文化增量是惊人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230亿元,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会展等10多个行业。民营文化企业年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余万人。
如今,我省已经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横店集团的文化产业资产30亿元,宋城集团的文化产业资产35亿元。目前,我省共有影视制作经营公司363家,总注册资金18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其中85%以上为民营企业。全省现有民营剧团485家,从业人员1万多名,年营业额达3亿多元。
我省借鉴发展块状经济的成功经验,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2004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目前已入驻影视企业218家,总注册资金7.5亿元,2007年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50%。该区已承接摄制完成电影36部、电视剧268部、专题片20多部。2007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亿元。横店集团与美国时代华纳、中影集团共同组建了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参与投资的《疯狂的石头》、《投名状》成为2006、2007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该集团还控股或参股了杭州星光、广东珠江、江苏亚细亚等多条院线,横店院线旗下影院达112家。
此外,杭州市高新区国家动画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吸纳了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入驻发展。
诱人的“高新文化”
——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
浙江文化企业正在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提升浙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对312家新华书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连锁书店,并开通了网上零售、现货批发、图书采购等业务。2007年博库书城网日销售突破1000单、10万码洋,比上年增长400%。
互联网时代的“浙江创造”也引人注目。目前,浙江已有近3000家行业网站,占全国一半以上。2007年,我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形成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和以中国化工网为代表的行业性电子商务网站两种发展模式。阿里巴巴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杭州天畅网络科技公司自主研发成功3D网络游戏引擎,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我省经文化部审批的网络游戏、网络音乐企业等有30家。
动漫等创意产业,更是浙江资本新追求。杭州积极打造“动漫之都”,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高新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有专业动画制作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2007年动画产量1.3万分钟。近几年,我省共有13部影视动画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国产动画片,居全国首位。杭州高新区、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成为国家动画产业和教学研究基地,我省已初步形成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
高新文化产业已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实践证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转型升级,这是发展文化产业中最值得总结的浙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