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天涯
■ 本报记者 俞益成 洪 卫
——写在第二届台州商人大会之际
10月25日,青岛台州商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宣告成立,台州市委、市政府派出党政代表团专程前往祝贺,并送了贺匾。至此,台州市市级已在市外建立了第38个异地商会,全市已建异地商会81个。
富于创造力的台州人,把在外创业的台州商人称作是“青藤经济”,而异地商会则是“青藤经济”的枝干。她的枝叶茂盛,联结着台州人在外创办的3万多家企业和25万户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量达到27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台州。120万走南闯北的台州人,不断地拓展着“市外台州”,与“内生台州”、“海上台州”互为支撑,成为“3个台州”重大战略的重要一极。
11月5日到7日,120万在外创业的台州人中的代表,将回到家乡参加第二届台州商人大会。他们将围绕“凝聚·共创”的主题,共抒“台州情”,共展“台州魂”,共叙“台州行”。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人创造了“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台州商人可以说既是“台州现象”的创造者,又是“台州现象”催生的一个品牌。“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台州人走不到的地方。”这是创业在外的台州商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当这些台州商人走南闯北时,就把台州人的那种肯吃苦、敢冒险、善创造的精神,把台州人“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和人的和气”带到了每一个角落。他们搏击商海,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闯敢冒的开拓意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就了令人惊叹的事业,极大地推动了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台州商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实力的不断增强,业绩的不断升腾,在外台州商人之“家”——台州异地商会应运而生。异地商会是在外台州商人自己的组织,一开始是自发的。在政府的推动下,台州异地商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国内发展到国外,如今,异地商会也成了“市外台州”发展的一块响亮的品牌。
台州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告诉我们,台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组织对于推动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及时因势利导,通过对异地商会的组建、运作、管理,逐步提升对台州商人的认识,从单纯的台州商人,提升至“青藤经济”,再发展到现在的“市外台州”。从对台州商人认识的提高,到地位的提升,到作用的发挥,使在外台州商人逐步发展成为新台州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为台州今后发展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那么,台州市是怎样建设异地商会、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呢?
构建藤蔓天涯的商会网络
商人自愿加政府推动
台州的发展,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台州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来,善抓市场先机的大批台州人外出创业,以求率先致富。
这批遍布天涯海角、四面八方的台州人,在各地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创出了骄人的业绩。但创业之难,令他们感到个体的力量是那么势单力薄,渐渐地,一种“立业”后要求“成家”的愿望油然而生。不少有成就的台州商人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一个共识:组建一个既能聚乡情、议发展,又能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家”。
1998年,在北京的台州商人组建了台州第一家异地商会——北京台州商会。1999年,在武汉的台州商人组建了第二家台州异地商会。这两家商会可以说是在这两地的台州商人自发为主建立起来的,当时,不仅对在国内外经商的台州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且,对政府层面也是一个启发。2000年,台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就将建立异地商会列入年度工作任务。
2001年,浙江省组织了一个由各市地主要领导参加的考察团到新疆考察,受到了新疆温州商会的热烈欢迎,那浓浓的乡情,深深感动了考察团的每一位领导。这件事,对当时台州市的主要领导触动很大。回来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在台州人较集中的全国各大中城市加快做好异地商会的组建工作。从2002年开始,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部门负责牵头,台州有关部门分赴全国各地,在台州商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组建商会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异地商会的建设稳步推进。从那时起每年以建五六家以上的速度发展起来。目前,已建市级异地商会38家,加上县级异地商会共81家。商会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及俄罗斯、阿联酋、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台州的异地商会,就像长势旺盛的藤蔓,延伸到了地球村的海角天涯。
台州人具有大山般的坚韧性格,大海般的豪迈气概。他们极富智慧和力量,极富创造力。在发展民营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他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台模式”、“台州现象”。在异地商会建设的实践中,台州人同样标新立异,彰显自己的独创性。
自我管理加政府指导,自我服务加政府协调,自我教育加政府引导,自我约束加政府督促,这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异地商会建设中的“台州模式”。
以2005年4月台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异地商会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为标志,台州的异地商会建设步入了规范化轨道。这个文件对异地商会的组建原则、组建条件、组建程序、商会运作机制、商会的主要功能及发挥,以及对商会的组织领导等,都作了具体的规范,成为异地商会建设范本。为了使异地商会建设有序推进、商会管理有章可循,台州市异地商会联谊会名誉会长赵平安还执编了《台州市异地商会建立和建设》一书,成为商会建设的手册。
在异地商会的建设过程中,台州市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一个活一个的原则。不求规模,不求数量,但求有用、有效。他们始终重视加强对组建工作的指导,坚持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坚持商会自选领导和两地主管部门在政治上严格把关的原则,精心选配商会领导班子。各地商会的成立和举办重大活动,市领导都亲自率党政代表团参加,并拜访当地的党政领导,沟通各方面关系,为台州商会和在外台州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争取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杭州台州商会成立时,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到场讲话,市长陈铁雄揭牌。这给在杭的台州商人极大的鼓舞。
在重视抓好异地商会建立的同时,台州市更重视指导做好已建商会的管理。针对异地商会属于民间组织,而且又远离台州,在商会日常管理中存在统一思想难、联系管理难、讨论决策难、筹集经费难、服务满意难的特点,引导各地商会重视抓会员的思想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会员素质,增强商会的凝聚力。他们还重视抓商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逐步建立商会党组织,增强商会的战斗力。他们把建立健全商会管理制度作为重中之重,以制度建设整合商会会员,增强商会的向心力。目前,各地商会普遍都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套规章制度、一个固定办公场地、一个专门办事机构。商会日常工作基本能有序开展,会务活动丰富多彩,深受会员拥护和所在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一提到台州商会,都赞不绝口。台州商会的品牌效应已经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提高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台州民营经济主创群体的重要力量,台州商人在过去的发展实践中创造了名扬四海的“台州现象”。如今,他们在异地商会的建设实践中,同样创造了领先全国的“台州模式”。
全国大交流、大沟通,是台州异地商会越来越活、越来越好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各地商会之间的交流沟通,2005年11月,台州市成立了异地商会联谊会。该联谊会成立以后,紧紧围绕“市外台州”建设和促进“青藤经济”发展的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活动,为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有所作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联谊会组织了30多名企业家和各地商会的领导,进清华大学进行培训,通过与专家教授的交流,使大家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台州市以异地商会联谊会为平台,以各地商会骨干为主体,前年成功举办了“青藤经济”上海高峰论坛。去年在武汉举行了“市外台州”建设研讨会。今年6月,又在沈阳举行了“市外台州”建设推进会。
这几次活动,台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每次活动安排都作了专题研究,确定活动的主题和有关要求。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大会和一系列活动。通过这几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各方面的沟通了解,增进了乡情乡谊,形成了不少真知灼见,碰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市外台州”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在外台州商人对促进家乡发展的作用和责任。
与此同时,台州市的媒体也积极关注异地商会的活动情况,报纸、电视都开辟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在外台州商人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商会的重大活动和办会经验。近两年来,台州的新闻记者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台州商会,报道了300多位在外创业的台州商人。他们还编辑出版了《天南地北台州人》、《市外台州财富之旅》丛书等书刊,记述在外台州商人的创业故事。
召开异地商会新春座谈会和迎春酒会,是台州市委、市政府每年的“规定动作”。来自各地商会的代表与家乡领导欢聚一堂,交流商会建设经验,共话台州发展大计,极大地激发在外台州商人情系故乡、报效桑梓的爱心。近年来,在外台州商人踊跃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和各种慈善事业,捐款、投资额达8亿多元。同时,大批在外台州商人响应家乡召唤,参与家乡“回归工程”。近两年来,由各地商会组织的回乡投资考察活动就达50多批800多人次,回乡投资项目150多个,投资额150多亿元。
好施积德是台州商人的传统美德。各地商会大力倡导在外台州商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报效桑梓。
去年,台州市召开慈善大会,各地商会积极响应,分别以不同形式和途径捐款捐物,争献爱心。在慈善大会上,在外台州商人捐款总额达200多万元。今年初,乌鲁木齐德汇商场发生大火,50多家台州人的店铺遭受灭顶之灾。在火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乌鲁木齐台州商会就积极组织会员捐款捐物,帮助受灾户度过难关,并主动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化解矛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在深圳台州商会的成立大会上,会员们以捐款作为庆典,共捐款30多万元,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外台州商人更是踊跃捐款捐物,捐款总额达1亿多元。就连远在国外的3家台州商会也都分别向国内慈善机构捐了款。特别是成都台州商会,在灾难发生后,马上联系了解会员受灾情况,及时召开会长会议,研究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组织会员捐款捐物达1000多万元。商会会员还自备车辆,运送商会筹集的救灾物资到灾区慰问灾民。不少在川台州商人,在自身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然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台州商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德,受到当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赞扬。
商会不仅仅是为会员服务,更多的是为所有在外的台州人服务,这是各地台州商会的共同特点。各地商会发挥整体作用,在服务上也充分彰显了台州人的独创能力。
上海台州商会每年组织在沪台州企业家回乡考察投资,已落实了十多个回归项目,投资额达40多亿元。杭州和义乌台州商会,为了会员企业的发展壮大,由商会出面运作,与当地商业银行建立银企合作融资渠道,先后争取到了近10个亿的贷款授信额,扶持企业做强做优。丹阳、绍兴、桐乡、乌鲁木齐等地的台州商会都在当地建设商会大厦。沈阳、乌鲁木齐、成都、重庆等地商会都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台州工业园区,既拓展了台州商人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常熟、绍兴、沈阳、义乌等地台州商会组建了商会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公司,整合商会一班人的资源,凝聚台州商人的合力,联手项目开发,既增加了会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解决了商会的经费来源,实现了以会养会。义乌台州商会的服务功能更显优势。在义乌经商的台州人多达6万多,大部分台州商人是做大进大出的买卖,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大。商会成立后,与当地银行开展合作,争取到了8亿元的贷款授信额,为会员解决了融资困难。该会还出面与当地一家医院开展合作,组织会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医院只收台州商人一半的费用。要在义乌买到商品房是很难的,义乌商会与房地产商合作,不仅解决了会员的购房难题,而且还从获利中给购房户补助,商会也从中有了经费来源。他们还出面争取到了椒江滨海工业园区的300亩土地,组织会员企业筹资几个亿进行开发。最近,该会还和舟山商会建立友好商会,为两地台州商人联手合作提供机会。
“台州青藤”是一个整体,其根深深地扎在台州,而其枝叶却蔓延至台州以外的广阔天地。作为“根”,台州的党委、政府真心实意地关心、支持在外创业的台州商人,为“藤”不断供给养分。而作为“藤”,在外的台州商人,也离不开生存的土壤,他们花开他乡,但最终也要落叶归根,为家乡的发展出力。这就是台州市提出“市外台州”建设的依据和期望。
120多万在外创业的台州商人,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为家乡再造了一个台州。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台州商人的创造力,他们在“市外台州”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能够创造新的历史,书写出更加波澜壮阔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