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从市场大省到市场强省
· 别把“乐活”不当回事
· 【哲理漫画】
· 生命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 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思想解放
· 把一张纸折叠51次
· 寻访马克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访马克思
赵力平
  从伦敦市中心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就到了大伦敦城北部著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1883年逝世后,就安息在这里。

  一条山路蜿蜒而上,一路苍树环绕,环境非常优美。海格特公墓前,漆黑的拱形大铁门肃穆沉重,旁边立着个售票的小亭,门票不便宜,6英镑一张。

  我们过于自信,没有问售票员,信步进入公墓,自己去找马克思。公墓道路错综复杂,大的路有左、中、右三条,没有路牌,也不知墓在哪里。我们按照中国人的中庸哲学来评判,走中间不会错,两方面都可以照顾。

  公墓很大,几乎没有游客。我们走了近二十分钟,也找不到自己的领袖。风嗖嗖,树啸啸。大家不由得着急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到底在哪里?跑回去问售票员,太远了;自己再找,找到什么时候?

  正徘徊间,右边的道路转出一帮外国人。一问,来自马克思故乡。德国人走路习惯靠右,与他们行车一样,他们也按照自己的哲学寻路。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找了二十来分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老乡。既然中间(路)没有,右边(路)也没有,那么只能在左边。于是突然“醒悟”:对啊!马克思是左派的祖宗,他怎么可能站(葬)在中间、特别是站(葬)到右边去了呢?

  众人立即左转,果然没过多久,就找到了一座长方体的墓碑,用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墓碑上方,墓地整洁肃穆,光滑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的雕像栩栩如生,黑色的花岗岩透着亮光,整座墓碑雄伟、庄严、肃穆、整洁,是整个公墓中最壮观、最让人震撼的。让我们惊讶的是马克思墓碑前放着几束刚凋谢的玫瑰,显然是不久前敬献的。这时才想起,虽然我们不远万里来拜谒他,但却忘记了给他带上一束中国共产党员的玫瑰。还好,山上开着一些野菊花,我们折了几枝,放在崇敬的领袖像面前,恭恭敬敬地向马克思鞠躬。

  这时来自德国的游客也到了。大家同一个志愿,同一个目的,肯定会有同样的心声,我们共同的话题就是马克思。

  我们问:现在马克思在德国的声望如何?他们说:前几年,相信马克思的人不多,忌恨、诬蔑他的人不少,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报纸上名流发表的消息所收买。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发觉资本主义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弊端不少,现在德国研究马克思,读《资本论》的人正在增多。去年英国BBC主持的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而近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令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困境,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规律的马克思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更是受到欧洲乃至世界民众的追捧。这些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德国人惊喜。它至少告诉人们,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他们还告诉我们: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他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马克思墓旁边的这些墓,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生前追随马克思,死后也陪伴着马克思。

  感谢德国的游客,更要感谢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他们合力重建马克思墓,让马克思墓夹杂在一大堆凡夫俗子的坟墓之间,我们今天再有耐心、再有能力,也找不到他了。

  可惜德语与英语之间沟通还有一些障碍,我们无法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只得依依惜别。

  我们找到了马克思。我们最后回味了一遍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限感慨地与我们的领袖、导师告别。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寻访马克思 赵力平 2008-11-3 浙江日报000112008-11-03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