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狄家 记事
·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四个阶段
· 超越梦想的伟大成就
· 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中的若干“第一”或“率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来,浙江农村改革波澜壮阔。期间,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味。
作为我省最早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之一,长兴县狄家
村给了我们一个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剪影——

狄家 记事
本报记者 应建勇 秦军 通讯员 马律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

  在1979年深秋的杭嘉湖平原,有几位浙江农民,和一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村民一般,在忐忑间作出了一个决定——“分田到户”。

  这几位农民所在的村子,当年叫长兴县长城公社狄家■大队。如今,几经变化,长城公社已并入和平镇,狄家■大队也已易名为狄家■村。29年前,这里偷偷进行的“分田到户”,让狄家■成为全省最早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之一。

  正是稻浪翻滚的金秋时节,我们走进和其他浙北村落一样宁静、美丽的狄家■村。

  当年处在风口浪尖的村民已然老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们内心的激情。在采访他们的时候,说起那段往事,每个亲历者的叙述都带着几许豪迈。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段往事是浙江农村改革徐徐拉开的序幕;但他们知道,这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狄家 的1979

  如果没有那年秋天发生的一幕,1979年的狄家■将一如往昔。这个有着近500户、1700多人的生产大队,将依然维持多年来的平静和贫困——“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打破平静的,是住在泥船湾自然村的狄家■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几位农民。

  秋收后,按计划该冬种了。“我们生产队共有140多人,196亩水田,按播种计划,其中有40几亩地应该种油菜。”时任狄家■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的徐预群回忆说。

  杭嘉湖平原的1979年算不上风调雨顺,由于干燥少雨,第二生产队地里的油菜秧死的死、蔫的蔫,40几亩油菜眼看就种不成了。

  这可愁坏了徐预群,要是油菜种不成,非但完不成国家任务,全队社员来年还无法用油菜籽换菜油吃。那段时间,徐预群收工后,就蹲在油菜田埂上抽着闷烟想这件大事。

  几天后,徐预群家当年唯一的家电——一台老旧的红灯牌收音机帮他打开了思路。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危险签下契约,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这一消息,徐预群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他心里一咯噔,眼前顿时亮堂了不少。

  徐预群带着记者来到当年生产队堆放生产资料的仓库,指着靠里间的小屋说:“1979年11月10日晚,我约了副队长沈阿根、会计徐阿四,我们三个生产队队委会会员在这里站着开了个短会。”在徐预群多皱而青筋暴露的面庞上,记者还可以看到他当年的激勇。

  一个细节是当年的会计徐阿四补充的:“我们不敢大声讨论,都是压低了声音讲话,生怕别人听到。”

  三个人当时根本就不会想到,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会议是一道曙光,照亮了狄家■乃至整个浙江农村。

  次日晚7时多,徐预群把全队30多户农户的当家人叫到了仓库前的空地,正式宣布实行“分田到户”:每户按劳动力“分”油菜田,只要完成公社的任务,剩下的都归自家所有。“当时我们管这个方法叫‘联产到劳’。”徐预群告诉记者。

  “上面允许么?”有社员问。

  徐预群回答:先种下去,我再去向公社书记汇报。

  “那时候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别的生产队秧苗也紧张,我们根本不可能有40几亩田的油菜苗,让各家各户去想想办法,如果还种不下去,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的结果,家家户户或自己借,或托邻村的亲戚朋友借来了秧苗,种满了油菜地。

  勇敢决定后的艰难前行

  改革的步伐,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次年春天,泥船湾自然村的40几亩油菜大丰收,亩产量翻了近一番。丰收的喜悦,给了他们继续改革的动力。1980年,泥船湾的196亩水田全部“分”给了农户,结果早稻丰收,亩产从往年的五六百斤提高到九百多斤;晚稻同样高产丰收。

  “分田到户”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泥船湾农民们期盼多年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争议和风险也随之而来。

  1980年秋,长兴县委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时任长城公社党委书记的宋忠孝在会上汇报了狄家■大队二队的做法,结果遭到了批评。

  回到公社,宋忠孝找来徐预群,要求他把“分”下去的田收回来。但宋忠孝没想到徐预群撂下了一句狠话:“真要查起来,你就说我已经把田收回来了。要坐牢,我去,你当作不知道。”宋忠孝心头一热:既然这样做能发展生产,又能让老百姓得实惠,就应该坚决支持。

  那一年的长兴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争议和否定不断;另一方面,大家又争相模仿。二界岭公社郎村五队、和平公社官庄七队、长潮公社兴隆十四队等,也先后搞起了“联产到劳”。

  面对大家对“联产到劳”的议论纷纷,1981年春节一过,节前刚从省委党校学习回来的长兴县委书记丁文荣,带着一系列问题来到狄家■等生产队,开始了为期9天的调查。

  “我白天看田头,晚上召集社员问情况,才发现‘联产到劳’真叫好。”丁文荣回忆说,调研回来后,他写了一篇12000字的调研报告,列举了“联产到劳”的十大好处,在县委常委会上作了汇报。

  1981年5月28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根据调研报告精编的丁文荣的下乡日记——《“联产到劳真灵”》。第二天,《浙江日报》二版头条又大篇幅刊登了长城公社党委书记宋忠孝答记者问——《怎样搞好联产到劳责任制》。两篇报道肯定了“联产到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精神面貌带来的喜人变化,也回答了人们关心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全省引起了巨大反响。

  不久后,《人民日报》报道了长兴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还配发了《不能和群众“顶牛”》的评论,高度评价了长兴县委引导群众建立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工作方法。

  至此,从生产队到公社再到县里,长兴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心里终于不再忐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星火燎原。

  小康路上的脚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让狄家村村民“填饱了肚子”,由于生产的自由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许多劳动力开始解放出来。

  现任狄家■村党支部书记徐小勤同样见证了当年发生的一切:“联产承包前,村民出工往往是一天的活分三天干,分田到户后则是三天的活一天干,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有了富余劳动力,村里开始琢磨办工厂。1982年,村里办起了服装厂,最多时招了60多个村民,尽管几年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但狄家■村却由此摸索着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服装厂倒闭后,村民们开始买织机,为湖州当地的丝绸厂做来料加工。村民曾建新家现有5台织机,替湖州一家绸厂做来料加工,每年仅此一项就有4万多元收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狄家■人发现了一个挣钱的新路子。由于西苕溪从村北蜿蜒流过,狄家■人开始干起了水路运输,现在,全村还在开织机的,只剩下几十户了。

  65岁的施央毛是村里靠运输致富的榜样。1985年,施央毛买了一条吨位为60吨的水泥船,运送长兴的石料到上海、无锡、苏州等大中城市。历经20多年的发展,施家运输船的吨位已经变成了800吨,每年搞运输的收入超过20万元。

  “全村现在共有50多条船,总吨位超过15000吨。另外,还有28户农户有大货车,搞陆上运输。”村支书徐小勤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将近一半来自运输业。

  除了搞家庭工业和跑运输,没有离开土地的狄家村村民也没闲着。这几年,借助土地流转,村里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得有声有色,一下子出现了40几户养猪大户,吊瓜基地、茭白基地、水产大户也冒了出来。

  如果要说30年来的变化,狄家村村民会觉得那是一件说不完的事情。村民莫金美家去年盖起了4层楼的新房子。她告诉记者,他们家20年前住的是平房,10年前盖起了两层楼房,如今楼层数又翻了一番。“我们家条件也不算好,现在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家还在湖州、长兴买了商品房呢。”

  村容村貌也是大变样。去年,狄家■村投入80多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家家户户门口都通上了水泥路,小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村里还配起了专门清扫道路和收集垃圾的保洁员。不仅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抽水马桶,村里还免费为每家装了一个生活污水处理池。就在记者去采访的前一天,狄家■村刚刚通过了湖州市生态村的验收。

  这些天,村支书徐小勤有点兴奋,逢人便讲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村里准备再大干一场。他告诉记者,全村人都有一个想法,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开始之际,狄家■村照样要争取走在全县、全省的最前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00003 狄家 记事 本报记者 应建勇 秦军 通讯员 马律 2008-11-2 48256F32002924A6482574EC0030FE47[A1-应建勇≈A2-秦军≈B1-李应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