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经典浙江·纪念改革30周年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党内基层民主“试验田”
· 支部建在楼道
党员就在身边
· 风正帆扬党旗红
· ●人物名片●
· 凝聚职工的磁铁
· 记者感言
· 博士书记和传化的红色团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支部建在楼道
党员就在身边

——杭州市下城区王马社区建立全国首个楼道党支部纪事

本报记者 毛传来 毛珺 下城区报道组 赵明
  信步在杭州市下城王马社区,社区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的标牌比比皆是,社区环境整洁,居民生活悠闲,安居乐业。

  6年前成立的王马社区党委,有436名党员,但只有3个党支部,党员最多的一个支部有180多人,不用说召集起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费心费时费口舌,就是解决场地问题,也够让当书记的头疼。有的支部书记不熟悉党员,有的党员不认识书记。“大支部、少沟通、缺活力”,给党组织开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2002年7月18日,社区富润里1栋1单元和2单元的18位共产党员第一次以党员的身份聚在一起。这一天,这18位共产党员组建了全国首个楼道党支部。富润里1栋又称“科普楼”,因此这个楼道党支部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正式命名为“科普楼党支部”。

  就在楼道党支部成立的那次组织生活会上,18位党员通过一项决定:为楼道做一件实事——“亮灯工程”。富润里地处杭州老城区,又是老宿舍楼,楼道的灯泡破损较多,通道较暗,即使白天进出也得小心翼翼。18位共产党员交了一次特殊的党费——每人捐出20元钱,买来灯泡,把所有破损的灯泡都换成新的。这样,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居民进出科普楼都可放心走路了。

  事情虽小,却让这个楼道党支部开始赢得居民的赞誉。

  经过半年努力,社区共建起21个楼道党支部,覆盖社区内72幢楼房、185个楼道的4200多户人家。

  王马社区以第一个科普楼党支部为模型,及时总结了“一一五一”的经验,即一个原则:以地域相邻、人文相近、活动方便、管理到位,一般不超过20名党员为一个楼道建党支部。一套班子,通过党员民主推荐竞岗、上级党组织审批等程序,选好书记、配好支委,达到五个一的目的:建好一个组织、选好一位书记、叫响一句口号、发挥一个作用、凝聚一方群众。

  下城区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楼道党支部也成为下城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个新创举,奠定了“全市首创、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地位。

  王马社区有13000多名居民,退休人员多、失业人员多、困难家庭多、外来人口多,管理和服务任务非常繁重。自从楼道党支部建立后,支部党员就成为社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虽然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但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不减当年。针对社区图书阅览室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党员自发组织起来担任志愿管理员,不拿一分报酬,也不用社区操心,一坚持就是4年。像抗“非典”、防治禽流感、抗台风、创建文明城市、人大代表选举等等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社区党委一号召,支部党员都会冲在第一线,任劳任怨,风里来、雨里去,出色地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有群众这样评价楼道党支部的工作:支部建在楼道,党员身份亮在楼道,认得出,看得清,叫得应,相处零距离。“有他们在身边,过日子就像有了主心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典浙江·纪念改革30周年特别报道 00003 支部建在楼道
党员就在身边
本报记者 毛传来 毛珺 下城区报道组 赵明 2008-10-31 48256F32002924A6482574F2003F17E8[A1-毛传来≈A2-毛君≈A5-赵明≈B1-李应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