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下午,一场名为“差异·沟通·理解”的三代大学生对话活动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70后、80后、90后的大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直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差异,倡导沟通与对话,呼唤宽容和理解。
本次“高校行”活动由本报与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本报《校园BBS》栏目、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公共管理学院共同承办。有关本次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读者、网友可登录浙江在线、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浏览。
时代烙下差异特征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场景,70后、80后、90后三代大学生坐在一起,探讨人生话题。无论是生活条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三代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博客网董事长胡之光坦言,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并不富有。胡之光在上大学时,BP机是最普遍的通讯工具。到80年代,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90年代后,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富裕家庭也越来越多。出生于80年代的杭州阿拉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胡科,上大学时用上了手机。浙商大大一新生陈姝霖生于1990年,她和身边大多数90后一样,带着多种数码产品跨进大学校门。
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相对于严谨的70后一代,80后开始强调个性,90后则更为张扬和自我。在自由的网络天地,90后创造出只有他们才懂得的“火星文”,而这样做是为了标榜时尚、可爱。
可以说,不同时代人的差异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每个人都无法规避自己身上的时代烙印。”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浙商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马良博士说,其实各个时代的人群都有相通性,在看到差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沟通,敞开胸怀接纳他人,消除存在的障碍,走向相互理解。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回顾大学生涯,胡之光说自己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不论是哪一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面临相同的命题——将来到底要干些什么?
这种迷茫伴随着很多大学生成长。大一新生郭强说,自己进大学才两个月,像身边很多同学一样也定下了一个目标,将来考公务员。然而胡之光却以自己的经历告诉90后的学弟学妹,不要盲目定位,要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我读大学时,第一年想做公务员,第二想进全球500强企业,第三年梦想进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到了第四年想有口饭吃就行了。”一番话引来全场笑声。胡之光说,社会在变,想法也会变。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找到学习方法和兴趣所在,学会逻辑思维方式,而不是学了一本书里的多少知识点,考了多少分数。他认为,把兴趣与事业结合起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将来就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胡科用富有80后特色的话寄语大家:“找到自己想玩的,尽情地玩。”他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会变得很好玩,会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里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未来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为创业做好积极准备
当70后在读大学时,“创业”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如今,大学生创业已经形成一股热潮。“给自己打工比给别人打工强,通过自己创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陈姝霖的想法代表了很多90后的观点。
尽管大家都在谈创业,然而究竟什么是创业,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胡科说,创业并不一定要开奶茶店办企业,即使进入一家公司,成为独当一面的能手,那也是一种创业。“创业者是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一类人。”
现在有一种观点,创业越早越好,因为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免得将来走弯路。然而胡之光明确表示,不支持大学期间个人创业,因为风险太大。他举了个例子,1997年读大学时,本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至少有30家,但如今存活的只有3家。
“找一家有规模的公司,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锻炼。毕业后工作一两年再创业,拥有一定资金和人脉关系后再创业,成功率就会高得多。”当初在网易公司实习时,胡之光做的事情就是到各个网吧贴海报,这项工作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被前3家网吧拒绝后,他花了两个小时说服了第4家网吧的老板。后来,他基本上可以说服每一家网吧老板允许自己贴广告。再接下去,是在列席公司会议时,胡之光学会了如何做市场方案。他还留心学习网易公司的运作流程,保存了很多电子文档、表格。当自己的公司成立后,他直接拷贝了学来的一整套东西,使公司很快运作起来。
“没有打算好吃苦就别去创业,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胡之光同时还以自己的艰苦创业过程告诫90后的学弟学妹,创业必然会面临困境,肯吃苦也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本报杭州10月30日讯)
(BBS情报员:彭坤 陈国利 刘静 徐佳 洪宇 郑丹阳 李苗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