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可敬可亲的老社长
· 唐古拉
的弯弯山路
· 一生铭感忆故人
· 秋天的花色
· 瑞金的感悟
· 苕·溪·桥·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瑞金的感悟
■周 易
  深秋的一天,我走进了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瑞金。

  瑞金,那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她永远被涂饰壮怀激烈的底色。走进瑞金,历史闸门一俟开启,我的情感之水便一如瀑布奔泻,不能自已。这是第一个中国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这里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宪法大纲》、第一部《劳动法》,创造了中共党史、共和国史上诸多“第一”。

  驱车来到沙洲坝,看那聚拢一起的旧房,我的情思被带入了昨日。沙洲坝原也是个小村庄,其时从叶坪迁到这里的还有中共中央三十多个部门,一时间这里俨然成了革命的大本营。走进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一种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来到毛泽东、徐特立、何叔衡、谢觉哉等人办公兼居住的黄泥屋前,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缓缓步入屋中,但见设施惊人的一致——一房一桌一椅一床而已。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见证着曾经的艰辛。于是想及方志敏烈士的话是那样耐人寻味:“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毛泽东办公和居住过的房子里,我盘桓良久。毛泽东就在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屋子里,写下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桌椅无言,灯砚默默,但它们见证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国革命事业日夜操劳、贡献智慧的丰功伟绩。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后,住在元太屋。有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碰到了一位挑着满满两桶水的中年汉子杨家兴。当知道这混浊之水是挑回家做饭的情况后,便请杨家兴带路到取水的池塘。来到村边的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洗衣,有的在洗菜,还有的在刷马桶。“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关切地问。“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为什么不打口井呢?”很快,经毛泽东发动,并在他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毛泽东还亲自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水井挖成后,想不到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伫立在“红井”旁,情不自禁地弯下腰轻轻地垂下吊桶,犹如伸向悠悠岁月深处,伸向遥遥历史深处。而提起这清清的井水,则分明在打捞甜甜的记忆。上个世纪美国记者斯诺在其著名的《西行漫记》中写道:“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史上的奇迹!”我笃信,只要来到瑞金,再浮躁的人也会情怀骤然凝重,感到血在往脚下这片土地奔涌,感受灵魂被历史的巨手牵引而融入广阔的家园与岁月往事中去。每一个触摸着岁月脉动、感觉到历史呼吸、体会到先辈渴望的人,都会理解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对于共产党人则更能感觉到“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分量,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追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瑞金的感悟 2008-10-31 48256F32002924A6482574EF0010702A[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