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年时间,从盒式录音机到小巧的walk—man,到CD机、MD然后到MP3,音乐播放器的进化也无可置疑地影响着人们听音乐的习惯——打口磁带、CD隐蔽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其中淘出宝贝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文艺青年的业余乐趣;然后,互联网的普及,免费的音乐下载触手可及,爱乐者开始了网上音乐冲浪。
海量的资源一方面培养了一批视听内容广泛的发烧友;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人“淹死”在音乐海洋里。留在记忆里的不过是当年磁带时期的金曲老调,或者是被电视、路边小店狂轰滥炸循环播放的口水歌,花时间系统寻找属于自己口味的音乐似乎与现代人忙碌的工作节奏不相符。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几种为自己找到好音乐的捷径。
聊天QQ群
马小姐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相信很多人和马小姐一样,QQ、MSN等聊天工具已成为方便办公的一种方式,同时马小姐也会点开QQ音乐,开始浏览其中推荐的新歌新专辑,绑定在聊天工具上的音乐推荐让马小姐知晓音乐前沿。
网络聊天工具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让我们始料未及,它已成为当今最普及的沟通方式之一。QQ群排除掉一些人,让一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种新式的扎堆。对于某种类型音乐热衷的乐迷也会建立自己的群,加入群如同进入了一个小社区。
“你有什么事情要问,论坛里贴了不会马上有人回帖,QQ群就不一样了,互动性更强。我加入的是欧美早期爵士音乐群,比如我找一张chet beker的老唱片,群里面一些资深的乐迷就能提供给我。”网友小飞说。
BBS论坛分类
“这是一首钢琴曲,不知道放在这里合适不,不过真的很好听,希望大家喜欢。”“10首80年代经典歌曲,选出你的最爱”“欧美最新大碟下载索引”……这些都是音乐论坛上的帖子标题,爱乐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找寻需要的音乐,还可以与网友们发帖讨论。
论坛形式比较古老,但它提供了完备的分类,不同的音乐类型适合不同听者口味,每一个小类别的帖子像滚雪球一样堆积,每一个爱乐者各抒己见,将自己的音乐财富无私贡献,一方面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另一方面也为浏览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市场,涉猎各类音乐成为可能。
博客将喜爱的音乐集成化
与一般人写写日志的博客不同,Tony的博客简直成了一个小型音乐库房,他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分门别类,上传上去并提供下载链接,点击量已经过万。Brad是Tony的朋友,点击Tony的博客已成为brad听音乐的主要方式。“他的音乐口味和我的很相似,他又那么勤奋地上传,我直接来这里听就好了,节省自己找音乐的时间,何乐而不为?”Brad说。
通过一份简历、一张名片可以了解一个人,通过登录一个人博客,点击他博客圈里的好友链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拼图”。即使不认识,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是不是同好。博客不仅有展示功能,还有互动交流功能,还可以去邻居博客串门,网罗各人资源,音乐交友你来我往。
门户网站音乐推介
小牟是豆瓣网的忠实用户,这个以电影、书籍、音乐分类形成群体的网站在近两年悄悄崛起。这里有不同类型的音乐标签——流行\爵士\跨界\古典等,小牟闲时浏览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将其放在“想听音乐”的文件夹,音乐专辑后面有豆友们的评论,甚至还有在线试听和下载。根据小牟的喜好,网站还会推荐与之口味吻合的同类音乐。
与“百度”、“谷歌”等mp3搜索引擎相比,大型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提供了更周到的服务。比如新浪的乐库,有最新的音乐专辑的全面介绍,包含试听,还有歌手专辑总汇,相似专辑推介,网友们的乐评有时也附在后面,如此种种,听者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线音乐文件夹,管理试听新音乐。
音乐发现引擎
通过朋友介绍,谭小姐发现了一个好用的“音乐发现引擎”,“只要输入你喜欢的歌曲和歌手,网站自动会把同类型的歌找出来,循环播放,省去我找歌的麻烦。”谭小姐说。唯一的不方便就是要去网站注册并下载它的播放器。
这样的音乐发现引擎可以通过对大量的音乐资料采用标识和分类技术,结合音频指纹技术,准确地识别音乐的类型,并找到与其相似的音乐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种技术还可支持高强度的并行查询和极短查询时间,支持千万级的曲库资料。也就是说,一个用户喜欢听周杰伦,这项技术不仅仅会找到周杰伦的歌,还能帮助用户在成百上千个歌手中,找到下一个周杰伦。不用再费力四处搜罗,软件中早已储备了所有你的最爱。 (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