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小番薯寻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五谷杂粮热里,城里人往往一边叹着“番薯比米贵”,一边掏出钱来——
小番薯寻藤
农村土地流转将给城里人带来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陈一波
  谁都知道,农村土地流转和由此促进的农业规模经营,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它跟城里百姓有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个关系说起来很复杂,我们只能借一只眼下在城里正火爆的小番薯,一点点顺藤摸“薯”。

  农贸市场里

  小番薯比米贵五倍

  住在杭州市体育场路金祝小区的李国银发现,这段时间,一种小番薯的价格一直坚挺着,10元一公斤。喜欢吃红薯的老李不明白,为什么以前没人吃的红薯,如今比大米都贵了,就连普通的大红薯,也要大米的价格。

  在流水桥弄农贸市场卖番薯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小红薯比大的好卖,他们是到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的货,尽管价格高但好卖,只是现在进不到货。王阿姨对记者说:“现在是城里人越来越喜欢吃红薯这些五谷杂粮了,农村里呢,种的红薯也和以前不一样,越来越好吃。”

  按王阿姨给的电话,记者来到石桥路上的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找到了一位名叫丁新明的批发摊主。他说他的小番薯,是从省内的磐安县大盘镇百廿村农户厉秀月手里进的,按合同每天只给他1800公斤,再多没有。

  说起来,老丁只怪自己没估算好,因为今年他少了个摊点,所以在4月份就少预订了一些。没想到,现在一个摊点卖卖都不够。

  他说,7月份农户开种第二季小番薯前,他已经增加了预订的数量,再过两天,货源就充足了。

  种了一辈子番薯

  才知城里人喜欢个小的

  10元1公斤的小番薯,比水果都贵!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来没听说过番薯还能种两季!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按照批发商提供的线索,来到磐安大盘镇,找到了现在的番薯购销大户厉秀月。

  原来这种小番薯的来历,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省农科院的技术员吕永平带着苗来到镇里,但是,当时当地农户种番薯,除了喂猪,最多加工成淀粉,拿来换米,50公斤番薯能加工10公斤淀粉,一公斤淀粉兑一公斤大米,值不了几个钱。家家户户的承包地都零星种着,挑到集市上去卖,一两毛500克都没人要。

  为此,镇里免费提供4毛一株的藤苗,一亩3000株,算是大手笔了,结果白给1200元1亩的藤苗,愿意试种的村民还是很少。

  后来,有几十户愿意试种。村民觉得既然番薯不值钱,那一定要靠产量来取胜,个越大越好。3个月就可以收了的小番薯,时间到了还是不肯收,硬要等到六个月才去地里收,结果把小番薯种成了大番薯。最后,能达到50克—150克之间的成品要求的,一共不到几百公斤,大个的小番薯都成了次品,落入了喂猪和加工淀粉的命运。所以大盘镇的农技站张光进站长就对我们说,现在种小番薯能赚钱,就是因为让种了一辈子番薯的农民第一次认识到,番薯并不是越大越好,至少在城里个越小越赚钱。

  当年从石英坑村搬迁下山的厉秀月,因为无地可种,就开始搞副业,做蔬菜购销,这年试种他也是其中的一户。

  第二年,没有退出试种的农户,在种植技术和方法上,按照农技员的指导要求做了,最后成品率也提高了。结果,没考虑市场销售,到收获的时间,只见收,没见有人去卖,最终还是流落镇上的集市,五毛八毛500克。

  从新品种试种失败到试种成功,用了两年时间,小番薯是种出来了,但因为没有渠道,成不了商品,还是无缘和城里人见面。

  光靠一家一户卖

  集市打转难成气候

  一直在做蔬菜购销的厉秀月,通过自己卖菜的渠道,发现小番薯其实很有市场,因为城里人从无公害蔬菜开始,越来越喜欢新鲜的高山蔬菜和五谷杂粮,只是以前家家户户为了给自己吃,零星种一点,一直成不了气候,自然也赚不到钱。要想送上城里人的餐桌,一定要当主业一样专门种植。

  于是,他到百廿村承包了150亩山地,专门种植小番薯。

  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种一季,他见缝插针种两季,7月份一季,收了后直接用藤作苗扦插,种第二季。通过自己的蔬菜销售渠道,厉秀月当年把小番薯卖到了8元一公斤的高价,除掉承包款,一年收入20万元多。

  但是厉秀月还是觉得靠自己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没规模,卖得再贵,运输等费用一摊,成本还是太大。8元一公斤的高价自己赚到手的并不多。怎么办?光靠一个人成不了气候。

  他的想法与专家也一样。省农科院发现磐安山区特别适合小番薯的生长环境,镇里也要建立一个无公害生产的小番薯示范基地。

  农民入股抱团

  “大兵团”小番薯进超市

  种小番薯价格高,产量又比其他农作物都要高,有钱赚后种的人自然就会多起来,规模有了,销售怎么办?从山区运出来送到城里,各种费用很多,如果成本太高,城里人买的就会少,量走不了,就不合算,不合算,农民明年就不会种。一家一户各卖各的,肯定不行。

  于是一个叫丰源蔬菜合作社在2007年3月成立了,只要种了1亩小番薯的农户都可以入股。合作社把大盘镇种小番薯的农户都联合起来了,厉秀月担任社长。

  在4月份种小番薯之前,按照每家每户的面积和产量测算,就和外面的批发商签下了单子。既要规模到达一定产量,又不能盲目种。

  为了降低成本,合作社统一给农户提供藤苗和补贴;统一种收时间,提高成品率;统一施有机肥,统一田间管理,保品质;统一牌子,统一销售,保价格,降低运输成本。

  经过这一系列的统一,每亩的种植成本从500元降到了300元。

  现在,这里的小番薯除了往杭州供货外,还往丽水、宁波、上海和台州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里供货。每天最多的时候发货要5000多公斤。

  厉秀月笑着对记者说:“如果不搞规模种植,每天没这么多量,根本进不了城里,像你们城里人根本吃不到,就是再贵,也没地方买。”

  小番薯能进城了,而且销路不错,村民种的积极性也有了。学田村67岁的孔瑞堂,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就剩他和老伴,本来可以享清福了,但是他看到大家都在种,于是家里的1亩田和1亩山地,也种上了小番薯,今年7月份收了后,套种玉米,玉米完了种菜,番薯藤、玉米用来养猪,小番薯赚了3000多元,加上半年卖了四头猪6400元,手头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现在大盘镇种小番薯的面积已达到了3259亩,平均亩产1279公斤。从去年开始每年销到外地的小番薯达到423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到666.8万元。今年8月,经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农民卖2元超市卖10元

  越是专业化价格越会降

  现在城里卖10元1公斤,是不是太贵了?厉秀月对记者这样的疑问,给我们理出了一条线索:农户是以2元一公斤的价格给合作社,合作社经过包装,加上运费、人工等成本,以6元一公斤的价格给各地批发商,中间合作社并没多少利润。批发商的批发价大概是8元一公斤,中间除了人工和消耗等费用,大概有1.5元的利润,转到菜贩手里,中间也有这个利润,所以到了你们城里人手里是10元一公斤。

  10元一公斤的小番薯,农民只能拿到2元,在这个销售链条中,农民拿的最少,是不是最吃亏?

  厉秀月说,和种植其他农作物相比,种小番薯还比较合算。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户每亩一般是300元的成本,其中有200元是合作社通过藤苗、无公害农药等补贴的。最后农户每公斤可以赚到1.8元到2元的净利润,按一般单季亩产2000公斤计算,每亩可以赚到3600到4000元,而目前水稻田种稻谷的利润每亩只有200元不到,种药材等也只有1000元不到。

  最关键的是,种小番薯省时省力,很适合留守在家的老人的体力。合作社每年还用不同的形式给入股农户进行分红。

  不过厉秀月说,跟最终售价比,作为生产端的农户来说,还是不公平的,但是没办法。要提高农户的收入,关键要把销售终端延伸,减少中间环节,所以接下去,他们想到各地开设专卖店,那时候,就不会是现在的10元1公斤了,只会越来越便宜。

  农业生产规模化

  实在是城里人福音

  在今年种小番薯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冷水镇潘潭村支书卢荣根很感动。他发觉现在的农民兄弟也开始讲信用了,信用让农业的规模化更加有保证。

  老卢是磐安县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主要种玉米等五谷杂粮和大豆、高山蔬菜。一些农户试种小番薯没成功,就入股到他这里种玉米。

  但是这也容易出现种植“跳槽”,今年卖高价明年谁都种,今年贱卖明年谁都不愿意种。老卢就根据和下家签的定单,和合作社的社员签下合同,如果市场价低,他用保护价收购。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总是很难。行情好了,他哪怕加价收购,签了合同的社员还是偷偷把玉米卖到市场上。他按合同收不到就要赔钱。一旦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社员就整天催着他收购。

  但今年不一样了,大盘镇几户农户原来和他签了合同,要种玉米。但是今年小番薯的行情很好,比种玉米每亩能多收700多元。于是,在收了小番薯后,大家打算继续种,而不是套种玉米,结果,老卢原来的春玉米签单的合同没完成,秋玉米更悬。

  老卢的难题被大盘镇的许多农户知道后,他们自动拔掉小番薯,补种了秋玉米。

  这段时间,正是秋玉米收获的时间,一些农户晚上偷偷挑到市场去卖,结果村里的其他农户就指责他,太不守信用了,人也要讲点良心讲合同。

  尽管大家补种的面积不足以帮老卢完成今年的订单,但是这让老卢感到新农业真是越来越有搞头。

  老卢和记者开玩笑说,有信用才能有组织。相反,你们城里人的餐桌也影响到我们农民的积极性。说起来就是一个量的问题,有了规模,可以降低成本,这样,到你们城里人手里价格才会越来越便宜,城里人消费的量就会更大。消费大了,又会反过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最终大家开心。

  小番薯这样的五谷杂粮是传统农业中最普遍的,通过产销这根规模化经营的链条,让原来自给为主的传统农产品进城唱主角,其他农作物同样也可以做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小番薯寻藤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陈一波 2008-10-30 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17;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18;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19;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20;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21;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22;浙江日报000132008-10-30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