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小学生要向过路车辆敬礼。”——这项不成文的礼仪方式,令贵州黄平县陷入了舆论旋涡。不少人反对,认为这是奴性教育。针对汹涌舆情,当地校长回应:有的人对农村缺乏了解,就好比自以为花生长在树上。
新闻回放——
3个在路上行走的小学生见到车辆立即停下了脚步,并且双脚并拢,行了一个庄严的少先队队礼——这是10月12日上午,黄平县浪洞乡松洞小学门口出现的一幕。这些学生说“入学的时候学校就要求我们这样做,现在都成习惯了”。
对此,黄平教育部门表示,“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是该县在2004年后推广的一种礼仪方式,其目的首先是教育学生应把讲文明、讲礼貌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其次就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因为以前公路沿线上的中小学生常在公路上无序地玩耍,安全隐患很大。此举实施后“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种规定立即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在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中,仅有15.39%支持黄平教育部门的说法,反对者则达80.45%,认为这一措施“属行政乱作为,浪费学生精力”,质疑主要集中在“孩子没有义务向过路车辆敬礼”、“应该约束的是司机,而不是孩子”,甚至有网友指出“这是一种奴性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有害”。
花生到底长在哪里?
对于惹来极大争议的“敬礼”动作,黄平县罗朗小学校长黄云付认为,有必要保留。
“学生走在路上,如果车辆来了,他们马上敬礼,那么就必须站住不动,司机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效果非常好。”黄云付说。
“大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设施,但是我们这里呢?公路那么窄,弯那么多,路况又不好,学生在路上的安全问题很突出,”对于民间的反对声,黄云付认为,就像央视某个节目上,一个“花生到底是长在哪里”的问题,居然有不少人答长在树上一样,很多人对农村特别是贵州的农村缺乏了解。
“敬礼”以来交通零事故
“2004年以前,教育局每年都要接到几起学生交通事故的报告,有伤有亡,少则四五起,多则七八起。”李晓应说,每当看到那些事故,作为当地教育局长,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但是在推广这种做法之后,再没有发生一起关于学生车祸的报告。
这个说法得到了黄平县交警大队长吴松的证实。他认为,孩子向汽车敬礼得到的最大回报就是:零事故。
与网上的情况相反,当地的家长和司机对此措施大多持赞成态度。
黄平县政府一位公务员谈到网上的反对声音时说:“如果他们居住在这里,孩子在这里上学,估计就不会反对了。”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