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阿绿头”垃圾房亮相杭城
· 我国网民
半年增加近亿
· 新“23条驾规”网上热传
· 夜宿“上访户”巧解心结
· 江畔赏烟花 行路看指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夜宿“上访户”巧解心结
本报记者 洪加祥 毛广绘 通讯员 姜小武
  你家毛竹长到我家山上,我不让你砍,酿成山林纠纷;乡里的楼房遮住农民窗台,为采光要讨说法……发生在江山市张村乡的这些上访事,成为一些农民的心结,一直也未能解开。

  眼下,张村乡干部铺盖一拎,牙膏牙刷一拿,住进“上访户”家,先后解开140户人家的心结,在当地农民中激起强烈反响。乡党委书记陈忠喜对记者说:“以前乡干部进农家,往往住在村支部书记、主任家,很少住普通农家,更不要说住‘上访户’家。根据农民建议,这次我们规定,干部下村要住‘上访户’家,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真正解决问题。”

  上访农民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10月14日,记者赶赴张村乡山区深入调查。

  线拉直了,心结解开了

  爬了两小时山路,乡干部陈强华带着30年前参与山林划界的老人黄洪宝及当年的村干部,来到为山林纠纷上访15年的毛长甫村农民危梅芝的山界。

  当晚,老陈走进危家门,危的丈夫黄财根照面就是一句:“你们干部就是偏心眼!”甚至不想让他住进家里。

  老陈与一家人聊到深夜,才知黄财根说的偏心眼是什么。原来,黄财根与3户村民划定山界时,树木均很小。30年过后,阳山上的树都长成了材,但阴山上的树仍未成材,他认为这是当年划线时,线未拉直,自家阴光多、阳山少,吃亏了。对于这番话,老陈以前听了很多遍,但很难听进去,认为他是蛮不讲理。但住进家里,细听他叙说,觉得应到实地看看。第二天一早来到山上,5人当场拉线,连当年参与划界的同志也承认,确实当年线拉弯了。于是,当场重新拉直线,重新划分,危梅芝爽快地在协议上签字,对方也表示认可。

  三宿老乡家,子女来帮忙

  同是山林纠纷,刘慧军副乡长与驻村干部朱开树、段依剑,要化解徐银花的心结就很难。

  初宿双合丰村“老上访户”、75岁的徐银花家,谈了很久才搞清,当年她与小叔家共分一块山林,是依品种划分的,即小叔家主要是毛竹,她家主要是油茶树。30年过去,小叔家的毛竹越长越多,几乎占了整座山,而她家油茶树仍旧差不多。现在,小叔家的毛竹长到油茶树下,长成材了,她当然不让砍,认为自己也有份,就这样矛盾产生了。

  根据上山实地勘测结果,决定对这块山林重新划分,二宿徐家征求意见时,老人就是听不进,认为:“山林是分给我的,毛竹、油茶都应该是我的。”乡干部坚持当年的协议:“毛竹是对方的,不可能是你的。”快到入睡时,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我儿子可以来解决。”刘慧军心想,她的儿子有文化,正在外地打工,对于村里和乡里的新办法,可能会接受。这次国庆长假,刘慧军闻讯她儿子回来了,第三次入住徐家,在儿子、女婿的规劝下,老人终于签下协议,并表示满意。

  政府退一步,农家更灿烂

  在城市越来越被重视的“采光”问题,也成为农民上访的原因,这让张村乡信访干部徐根树学到了不少知识。前些天,先锋村的陈小林从网上给市政府发了一封信,说在建中的乡文化大楼,挡住他家窗台的“采光”。

  乡文化中心工程是经有关部门规划、设计,对房屋间距有严格规定,个别乡干部认为不存在“采光”问题,陈小林是无理取闹。做了多年信访工作的老徐却不这样看。入住陈家,他发现确实对窗台“采光”有影响,由于小林在外地打工,便与其父陈云森协商。结果,乡文化大楼主动让出一条通道,往后再退0.8米,这样陈家“采光”好多了。在接到乡里电话时,陈小林说:“对乡里的做法,我基本满意,以后不再上访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夜宿“上访户”巧解心结 2008-10-23 48256F32002924A6482574E40003F887[A1-洪加祥≈A2-毛广绘≈A5-姜小武≈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