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一套西服,透露主人众多信息
· 逾三成熟肉制品不合格
· 阿里巴巴主动出击觅商机
· 山上五百年 山下三五年
· 新四季青
一期开张
· 11家投资机构“抱团”组建联盟
· 前三季度我省GDP增长10.6%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山上五百年 山下三五年
——访武义县下山脱贫示范村新九龙山村老支书邓寿明

本报记者 徐晓恩 武义县报道组 朱跃军 李小波
  邓寿明,男,1948年1月10日出生,1983年3月入党,1985年至200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带头人。卸任“村官”后,邓寿明选择到镇中心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

  “我们祖辈在山上穷了几百年,如今我们搬下山后,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家里也能赚钱了。”日前,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老支书邓寿明领着我们走进他们建设一新的村庄。看着排排齐整的砖瓦房,和房前屋后村里人搞来料加工忙碌的身影,邓寿明感慨万分:“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武义通过下山脱贫,终使世代蜗居在深山里的353个自然村从高山搬迁到平地,有1.5万多户、4.7万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从此走向富裕。今年60岁的邓寿明为全村下山脱贫作出了不懈努力。

  原九龙山村坐落在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中,全村68户189人,是全县出名的“光棍村”。山上除了有点山垄田,全是岩石和茅柴,生存发展环境十分恶劣。几十年来,政府济粮济款,还帮助通上了电,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仍然难以脱贫。1995年,九龙山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全村连续8年没有建一间房屋,7年没有一户娶过亲,6年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村里有42名大龄青年娶亲难,全村人口10年间下降9%。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1994年后,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拉开序幕,一些高山、深山农民陆续下山异地脱贫。1995年3月,县扶贫办干部找到正为村里脱贫一筹莫展的时任村支书邓寿明,劝导邓寿明带领村民下山脱贫。当邓寿明将县扶贫办帮助他们制定的下山计划、帮扶政策和盘托出,与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商量时,几乎遭到全村人的坚定反对。

  村民们说:“上屋移下屋,要去三担谷。更何况是整村搬迁。九龙山虽是穷山窝,但也是几百年来祖宗传下来的‘老根’,故土难离啊。”就连介绍邓寿明入党的刘大林对搬迁下山也竭力反对,他说:“村集体只有几百元,村民几乎无存款。下山吃什么?早知道寿明这样子,真后悔介绍他入党。”邓寿明忧心忡忡。

  “当村干部就要为村里挑担,认准的事就要有始有终做下去。”邓寿明没有气馁。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带领村里干部群众到已下山村参观。隔三差五组织村民开会讨论,请来扶贫干部做村民思想工作。九龙山村多数村民的思想终于转过弯来。

  邓寿明说:“村里下山方案敲定后,自己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起早摸黑山上山下跑,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联系新址、落实农户口粮田、跑部门争取有关扶助政策……邓寿明没日没夜地干。从路口到新村需要修一条长60米的简易公路,他发动村民手提肩挑,硬是铺成一条宽阔的大路。   

  九龙山人搬迁下山后,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武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九龙山村门前也有了企业。通过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九龙山村多数人掌握了不同专业技术。有的进厂打工,有的自己办起工厂。村里妇女从事圣诞礼品、装饰品、串珠等工艺品加工,村里家家户户的老人和妇女在家里都有活儿干,有钱赚。现在,新九龙山村150多个劳动力中,在工厂打工的100多人,自己经商办厂的十几人,全村农民转业率达90%,全村非农产业收入近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比下山前增长了十多倍。

  邓寿明说:“山上吃苦惯了,下山我们更不怕吃苦。山里人下山后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村民们都十分珍惜一切创业机会,所以我们下山脱贫村比很多平原村发展还要快。”

  “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邓寿明说,政府有为,农民有幸。下山脱贫是一项伟大的德政工程,它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转变了思想观念,过上了幸福生活,彻底拔去了千年穷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济新闻 00006 山上五百年 山下三五年 本报记者 徐晓恩 武义县报道组 朱跃军 李小波 2008-10-22 48256F32002924A6482574E90054C268[B1-王晓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