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在生态大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生态人
浙江林学院在人才培养中,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培养原则,将生态化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生态人。
根据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生态人培养原则,学校构建以三大课堂为一体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强调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课堂采取创新竞赛、科研训练、社团活动等形式,通过实验室开放、导师制等制度,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第三课堂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从学科特点和地域环境出发,将生态文化作为培育和强化校园文化特色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和谐、包容的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的教育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通过开展“绿色文明”主题活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专业教育和全校性生态伦理必选课的设置等,进一步树立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二、打造内有学科专业群、外有学科产业链的学科特色
2005年,学校提出大力发展工科和基础理科的学科专业;重点发展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适当扩大农学类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和环境类学科、专业;适度发展艺术类学科与专业。以做强特色为抓手,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重点学科为核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着重培育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规划与工程、自然资源管理、天然产物加工与利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6大优势学科群。目前,学校已组建了农林资源学科专业群、环境学科专业群、管理学科专业群、人文学科专业群等4大学科专业群,努力构建学科专业的生态群落,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与生态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先后设置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学校积极开拓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利用、环境生物与生态工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有关生态环境的项目研究。根据发展需要,学校组建了环境科技学院,成立茶文化学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手共建实验室。
学校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围绕若干产业组建学科群,形成学科产业链,服务社会。如围绕竹产业构建的学科产业链,从竹子基因研究开始,经育种、栽培直至加工各个环节,将森林培育竹子加工、竹子贸易、竹文化等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链,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为浙江竹产业全国第一、大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此外,学校还组建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学科产业链、生态控制与监测学科产业链和木材学科产业链,着手构建茶文化等学科产业链。
三、“以人为本、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
学校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推行二级管理为基础,以和谐竞争为特征,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适合学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具有浙江林学院特色的管理制度。
为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灵活的用人机制,优化学校人才资源配置,学校在管理体制、人员聘任与人才引进、考核机制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打破教师职务的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活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资队伍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模式。坚持按需设岗,变“职称评审”为“职务聘任”,把职称变为有明确任务和职责的岗位。建立竞争上岗、择优上岗、以岗择人、可上可下、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在用人制度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员结构上注重多元组合,避免近亲繁殖。
四、“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东湖校区建设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融合相契的亲和关系,东湖校区建成了一个人本化的生态校园,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校区在建设设计中采用了反规划设计理念,把环境的生态效应放在首位,把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优先加以考虑,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状态。建筑等功用性项目的分布与格局在追求最佳生态效应的基础上进行。反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也使得建筑密度大的校园产生更大的自然空间和开阔视野的视觉效果。东湖校区建筑既体现了建筑之间的协调性与系统性,又强调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映衬作用,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校区内没有高层建筑,建筑处于青山绿水的环抱掩映之中。古朴典雅的建筑与四周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显得静谧安详,散发出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严谨的学术氛围。
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东湖校区最显著的特色。东湖校区将建设成为物种齐全,集教学、科研、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园式绿色校园。校区内的植物分布按地球植物演变规律进行配置,其中被子植物按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排列。到目前为止,园内植物已达2000多种,将木本与草本、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进行合理搭配。校园植物园与校区后面1000多亩山林连为一体,规划为森林游憩区、景观林木区、生产实验区、定向培育区和自然演替区,建成植物品种基因库、观赏植物栽培研究中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和绿色科技研究基地。
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学校发展大业的载体,在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育人理念与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校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2002年12月14日,原教育部主要领导视察浙江林学院时,称赞东湖校区:“这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实现了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战略决策,成为浙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提出为浙江林学院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样的形势下,生态大学有了更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战略是“生态育人、创新强校”。这是学校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紧密结合学校建设生态大学的实际作出的战略决定,它的提出是生态大学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浙江林学院 陈敬佑
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学
2004年,浙江林学院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规模快速扩张,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学校发展开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但与兄弟院校相比,学校仍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办学理念来指导办学实践。
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浙江林学院对生态的认识是不断提高深化的。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引发人们对林业和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也引发了我们对林业院校使命的重新认识,学校认为林业和林业院校发展机遇已经到来。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大以后,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浙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学校对生态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始以崭新的视角来把握办学目标、定位、选址等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握学校发展机遇。2004年,学校提出建设生态大学。
生态大学即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由学校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进行调控,达到学校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平衡,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