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媒介创新,迎接文化环境嬗变
· “谷歌一代”需要什么样的传媒?
中国应培养移动视频的制作人?
· 新技术发展如何推动传统媒体?
媒介该如何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 为什么“狼爱上羊”那么流行?
“许三多”为什么就像你自己?
· 全球化时代,我们怎么寻找“地方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0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球化时代,我们怎么寻找“地方感”?
本报记者 蒋蕴
  手机、网络,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是许多人共同的感触。而在狂热的技术追逐之外,专家学者们呼吁,还应该多做一些冷静的理性思考。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际间、地域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强烈。在这次“媒介创新与文化场域嬗变”国际论坛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方玲玲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带来的是地域的跨越、边界的消失,地方感则强调个人生存的空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人们仍然是依赖城市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来寻求心理归属的。那么,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传统的特征是否还能保存下来?

  “地方感与全球化往往被视为一种矛盾,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不同的存在体验。”会上,方玲玲提交了一篇和该校张梦新教授合作完成的论文。她举了一个例子,凤凰卫视播出的《纵横中国·城市故事》系列片,内容就是寻访与追溯一些老城的传统文化遗迹,一个城市的地方感,正是从这些老建筑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她认为,大众媒介在塑造地方感的时候,总是还在寻找那些最能代表城市历史痕迹的东西。

  “有的时候,媒介自身也被打上地理的印记,甚至本身也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的博士生廖卫民对加拿大多伦多的报纸进行了调查,《多伦多星报》和《环球邮报》是两份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报,它们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这个城市乃至整个加拿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于是,这两家报纸在一定程度上被看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在大众媒介逐步渗入到城市每一个毛孔内的时代,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播者,也是形象塑造者、文化传承者。”廖卫民说。

  方玲玲也认为,新旧建筑只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外在体现方式,一个城市的地方感,往往需要借助媒介的阐释。例如上海的“摩登”、广州的“时尚”、成都的“休闲”、杭州的“温婉”……这些关于城市气质的形容词,实际上就是经常出现于大众媒介中关于城市最为直接的描述,也为人们提供了间接的地方体验。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全球化时代,我们怎么寻找“地方感”? 本报记者 蒋蕴 2008-10-21 浙江日报000102008-10-21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