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浙江能源
3  4  
PDF 版
· 缔造发电生产的“金牌大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0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缔造发电生产的“金牌大户”
——浙能集团所属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走在全国前列探秘
  缔造发电生产的“金牌大户”

  ——浙能集团所属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走在全国前列探秘

  【引言】

  发电机组可靠性指标包括运行小时、等效可用系数、非计划停运次数、等效强迫停运率、运行暴露率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是衡量发电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水平极其重要的指标。鉴于此,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每年都要举办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开展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活动。2007年以来,他们更是对成绩优异的60万千瓦和30万千瓦两个级别前十大机组授予“金牌机组”称号并给予公开表彰。“金牌机组”由此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水平的最高奖项,同时,每年20台的获奖数量与申报的近600台相比,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今年6月12日,2007年度全国发电可靠性“金牌机组”名单在北京隆重发布,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再次摘得3枚金牌。其中浙江浙能北仑发电有限公司3号机组以99.68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60万千瓦火力发电十大“金牌机组”榜首,第二名被浙能集团所属浙江嘉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夺得。至此,浙能集团在迄今举办的2届全国“金牌机组”评选中,拥有了40台金牌机组中的6席,占据15%,其中浙能北仑发电公司有2台,浙能嘉华发电公司有2台。

  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省级能源企业,在装机容量、资源禀赋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情形下,浙能集团缘何能够在这一行业力挫群雄,傲视同侪?金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与付出?且让我们分别走入浙江浙能北仑发电有限公司和浙江嘉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探究竟。

  上篇:东海浪奔竞卓越

  浙江浙能北仑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管理着北仑发电厂二期3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属于委托管理型企业。一直以来,浙能北电公司大力实施安全生产立体化、运行管理精细化、设备管理科技化、检修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机组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调性,机组运行水平日臻一流。此次3号机组登顶2007年度全国“金牌机组”榜首,进一步彰显了该公司不断提升的管理水平和机组运行水平。

  “北电这3台机组为当时的世界银行项目,设备采购面向国际招标,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调试均由省内外一流企业承担,并且我们的运行人员从工程开始之际即已介入。所有这些,都为机组投产后的安全可靠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谈及机组高水平的运行状况,浙能北电公司总经理陈小庆评价道。

  浙能北电公司将3台机组委托给了国电浙江北仑第一发电有限公司运行,自身机构大幅精简,目前只有管理人员27人。作为一家委托管理型企业,如何处理好与受托方的关系,既坚持委托原则,又要确保双赢,需要很大的学问。

  陈小庆深有感触地说:“移交生产后最重要的是‘三项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在委托合同上明确运行管理控制的相关内容。而这其中,沟通很重要。我们经常召开双方高层务虚会,体察各自难处;员工之间经常开展各类活动,畅通交流渠道。作为委托方,多做顺水推舟之事,有困难多背纤,并且积极介入管理,了解设备状况,有事多商量。如此形成和谐关系,才能管理好机组。”

  正是有了和谐文化的处处渗透,北电各方管理力量形成了一种合力,极大调动了委托、受托双方所有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机组安全可靠运行水到渠成。

  安全管理立体化 关键时刻有保障

  【事例回放】

  2008年8月10日晚上6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浙能北电公司的会议室里,公司领导和生产管理部的人员仍然在热烈讨论应对煤质差引起锅炉燃烧工况恶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参加会议的还有受托方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

  由于今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出现煤价飙升、资源紧张等巨大变化,同时带来煤质急剧下降和煤种变化很大等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发电企业运行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

  “来煤偏离设计煤种很大,容易出现积灰、结焦,我们要积极进行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提高适应性。燃烧工况试验结果要及时告知运行人员。”浙能北电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桑如波在会上说,“还要重视堵煤情况,针对前几天每天堵煤2到3次的不安全情况,特殊时期要每隔2小时敲击落煤管一次。”

  “当班巡检巡视力度也要加强,运行部要制定专门的应对措施,合理吹灰,”浙能北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徐红义说,“还要做好配煤工作,根据发热量、灰分等不同情况安排进煤,努力消除因煤种、煤质变化对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

  ……

  会议一直延续到很晚才结束。而这样的会议,在今年的迎峰度夏期间经常召开。

  同样的会议室,就在今年迎峰度夏前的6月26日,浙能北电公司召开了春季安全大检查总结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浙能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会上全面反馈了春查中所发现的345条安全隐患和设备缺陷,逐条对照部署了整改措施,严格做到闭环管理。

  

  【事例纵深】

  作为华东电网的主力发电厂,北电承担着奥运保发电的艰巨任务。面对考验,北电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全力以赴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用实际行动抒写了精彩的一笔。

  电力行业,安全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和根本。“遵章,是对平安作出的承诺;违规,是向事故发出的邀请。”陈小庆以此作为安全格言和警句。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省负荷不断创出新高,浙能北电公司克服因燃煤紧张带来的一系列困难,3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共发电量31.91亿千瓦时,为确保浙江省迎峰度夏、防汛抗台和奥运会期间的全社会用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立十多年以来,浙能北电公司将安全工作的原则、任务、措施、目标相结合,从纵向解决各级安全责任制落实,从横向协调相关部门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义务,形成了安全责任网络的闭环。同时,把各自规范的责任制内容分别落实到所有责任人的肩上,通过多种形式签约,使各级领导、各岗位职工都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

  虽然是管理单位,但浙能北电公司安全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自己职责,着力抓好员工上岗前教育、工人转换岗位时的再教育,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并注重各项安全制度的执行,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安全培训,并及时做好安监队伍的建设,发挥安监职能部门及安监人员的计划、实施、检查、控制作用。

  安全管理水平要提升,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非常重要。在浙能北电公司,既要开展浙能集团统一部署的“安康杯”竞赛活动,同时要开展国电北仑第一发电公司组织的“安健环”(即NOSA)活动。前者从竞赛角度激发工作动力,营造工作氛围;后者则注重标准制度,促进本质安全,可谓相得益彰。

  提升发电机组安全可靠性,必要的投入和科技攻关非常重要。浙能北电公司高度重视安全措施与反事故措施的落实,“两措”投入每年都在600万元以上。

  严格的安全管理让浙能北电公司取得了喜人的收获,2005年3号机组连续运行时间达到508天,创造了当时全国同类型机组最高纪录。随后,4号机组连续运行时间达到了510天,再次刷新全国纪录。而纪录的中断并非事故引起,只是电力调度调停和计划检修需要。最近这几年,该公司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不超过1台·次/年,等效可用系数、机组连续运行时间、运行暴露率等指标都处国内领先水平。

  设备管理科技化 自主创新好戏多

  【事例回放】

  浙能北电公司所辖的3、4、5号机组于2000年全部建成投产,机组配备的循环水泵由日本荏原公司制造。循泵的作用是将大量的海水送到凝汽器对汽轮机作功的末级乏汽进行冷却。这些循泵投产运行后,经检查发现动叶片出现了汽蚀、冲刷及腐蚀等严重缺陷,降低了循泵的出力和效率,增加了功耗,影响了安全运行。

  2004年初,浙能北电公司开始了循泵叶片国产化改造研究,联合国内科技单位西安航空研究所进行叶轮三维、立体实物造型及测量工作,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制造了国产化叶片,制造过程中采用三室连续真空铸造、叶片表面喷丸强化等加工制作工艺,保证了新叶片达到耐海水腐蚀、冲刷、气蚀所要求的性能。

  试验结果显示,叶片国产化的循泵流量、扬程和效率等各项性能参数有所提高。在运行一年后检查发现叶片进水侧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气蚀及冲刷点,叶顶部位也没有明显的冲刷现象,叶顶与叶轮室的圆周间隙均匀。这些结果都表明循泵国产化后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已经达到了进口叶片的水平。

  该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一套循环水泵进口叶片价格在400万元人民币以上,国产化一套在130万元左右,每一套的差价在270万元左右,6台循泵全部更换一次可节约1620万元。按照1台循泵在全寿命内更换3次计算,直接经济效益是4860万元。并且,由于循泵国产化叶片已经完成了测量和建模工作,使得今后叶片的采购周期可以缩短到6个月,制造成本还能进一步降低。

  

  【事例纵深】

  向科技要效益,以科技保安全,在发电设备管理方面,浙能北电公司深谙此道。

  从2003年至今,该公司投入2亿多元开展了100多个科技项目和技改项目,可谓“重拳出击”。很多科研成果在浙江省电力学会获奖,转入技改后带来的效益十分可观。其中空预器在线冲洗项目解决了煤质差造成压差大的问题,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有汽轮机一次调频油管路振动研究与应用、锅炉煤种适应性试验研究等,设备管理科技化精彩纷呈。

  而在设备日常管理方面,该公司以各项标准规范制度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充分挖掘设备可靠性指标所潜在的信息,不断优化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北电的设备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完美结合。

  建立比较完整的设备管理框架体系,严格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有关规程、规定、标准和技术,把设备管理同状态监测、危险点、薄弱点分析以及安全性评价整改措施相结合,提高设备监测、整治水平。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管理力度,细化巡回检查的项目和质量,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巡检质量不断提高。

  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设备在线监测。比如在重要辅机安装振动探头,实时监测辅机振动情况;安装变压器在线绝缘监测装置,监测变压器绝缘情况;定期到户外运用红外线检查高压设备发热情况,监测高压设备运行工况等。

  加强可靠性分析促进设备的运行管理。北电公司每月都坚持对设备可靠性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掌握设备的运行水平,设备的健康状况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同时,积极利用可靠性指标来反映设备大小修后和技改后的效果、效益,促进北电公司不断提升检修质量和技改水平。

  浙能北电公司3台机组脱硫装置于2007年全部投入运行,加上国电一期2台机组,300万千瓦容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脱硫改造工程。脱硫装置投入后,投运率、脱硫效率分别达到了98%以上和94%,处于目前国内最好水平。“对脱硫设施的管理,我们与主设备同样看待,运用于主设备的各种设备管理手段均在这里得到运用并严格把关。”曾担任北电脱硫改造领导小组组长的桑如波说。

  运行管理精细化 蛛丝马迹尽入眼

  【事例回放】

  今年入夏以来,根据高温季节机组运行的特点,浙能北电公司要求运行人员特意加强了对发热严重的设备进行红外测温。7月13日,他们发现3号发电机出口封闭母线B相外壳跨接铝排温度较高,规定温度为小于90℃,而利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测到A、B、C三相温度分别达101℃、80℃、80℃。

  经仔细排查分析,原因可能是连接螺栓紧固力不均匀,造成连接片的局部结合面翘曲,接触不良;或者是运行中振动导致连接螺栓松动、螺栓压紧垫片变形,造成局部接触不良。这两种可能性使得跨接铝排部位接触电阻过大,发热严重,从而导致温度过高。

  针对此种情况,浙能北电公司与受托方装设排风扇对发热部位加强冷却,同时加强跟踪分析,运行人员每班2次对此部位进行测温,观察其温度变化趋势,严格监控封闭母线温度,并积极制定尽量减小无功等相关运行注意事项,确保封母发热问题在受控状态。

  2007年3月27日上午9时,4号机组运行巡检员来到汽机房13.7米层开始精细巡检工作,在对非常隐蔽的高旁油管路进行检查时,发现有根软管有多处鼓包,而这根软管连通的正是主机控制系统的动力EHC油!这可是重大设备缺陷,一旦软管破裂,会导致EHC油大量泄漏,油压将迅速下降,势必造成跳机!

  由于检查及时到位,后来的汽机专工和检修人员反复查对判断准确,当即对该软管进行了成功隔离,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事例纵深】

  发电行业属资金、技术密集型,那巍峨挺拔的发电设施包含了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和错综复杂的热力系统、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任何一个部位的小缺陷都可能给机组的安全运行带来大隐患。这就要求运行管理人员必须胸怀强烈责任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精细管理理念,已经在浙能北电公司扎下了根,而要落实这一理念,需要与受托方的紧密协作。

  “我们与受委托方关系十分和谐,基本上做到充分融合,不分你我。双方安全措施会在机组运行上同时采取,更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质量。而且,日常繁琐的维护工作委托后,我们可集中精力考虑更多,更全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一心扑在生产管理上的桑如波对于委托管理欣喜地这样说。据介绍,在十余年的运行中,浙能北电公司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委托管理经验。而桑如波本人也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浙能北电公司强化委托运行、日常维护合同,加强对受托方的考核力度,并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规范,实现各项考核指标的明确化、考核内容的可操作化,促成受托方的各项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据了解,浙能北电公司成立了以经营副总经理吴敏富为组长的委托合同完善小组,对委托合同条款予以细化,尤其对发电量、安全指标、连续运行时间、可靠性指标等予以重点考核,每年拿出委托费用的0.1%,每季度考核一次,还设立了“重大贡献奖”等奖励措施。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浙能北电公司的管理人员也不闲着,他们和受托方一起严格监视机组运行状况,对受托方忽视的薄弱点、危险点,及时通知对方,做好机组的“查漏补缺”工作。积极组织或配合受托方开展各项安全运行大检查,要求运行值班员在运行维护工作中做到勤查与勤治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惩处违章现象与奖励好人好事相结合,进一步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协同受托方积极研究机组最佳运行方式,不断提高机组运行水平,积极开展机组节能方面的研究,机组的运行经济性不断提高。

  “我们这样‘两条腿走路’的做法并非越俎代庖,虽然委托合同已经签订,奖励措施也已经到位,但日常工作中与他们一起协作管理,目的是深度掌握机组状态和共同管好设备,因此大家非常认同和理解。一句话,就是在工作中打成一片。”浙能北电公司生产管理部副主任陈伯权说。

  ★焦点对话

  一切为了安全可靠发电

  保障浙江能源供应与安全,这是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神圣使命。重任在肩,不容懈怠,浙能集团全力以赴,开拓创新,系统推进,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屡创世界纪录,发电综合指标领先全国,机组运行管理新技术层出不穷,全国发电可靠性“金牌机组”竞赛独占鳌头。为此,我们与浙能集团副总工程师、生产安全部主任朱松强展开了对话探讨。

  和谐浙能 安全为先

  问:安全生产在浙能集团有着怎样的地位?

  答: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浙能集团在组建初期,即本着对国家、企业和员工负责的精神,在继承原有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编制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管理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在贯彻“百年浙能、和谐浙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目前“制度健全、目标明确、管理到位、健康发展”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

  问:对于安全生产,你们有否组织制度或计划考核上的未雨绸缪?

  答: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时,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统一安排、统一布置,定期亲自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及时对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布置,亲自带队进行季节性安全大检查,使集团上下形成领导重视抓安全、上下互动促安全、齐心协力创安全的良好工作氛围,并重点抓好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不断拓宽安全管理范畴和安全性评价范围,加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力度。

  精细管理 重在执行

  问:管理出成效,成效在精细。对此,浙能集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答:我们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生产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落实相应预防措施;重视“预防为主”,全面推行安全性评价工作,超前发现各种隐患,从而达到预防、控制隐患;细化生产管理标准和现场作业标准,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树立科学的生产管理理念、逐步探索延长机组检修周期、强化设备检修与运行维护管理,集团内的机组运行可靠性有了保证,机组运行稳定性逐年提升,2006、2007年浙能集团燃煤机组平均年最大连续运行天数均超过了200天,超过300天的达20台次,其中连续运行超过365天的就达10台次,并不断刷新全国最好纪录。

  问:制度制订容易,可往往执行时大打折扣,你们如何加强执行力?

  答:执行制度,贵在就事就人而谈,绝不是从制度到制度。几年来,我们对每一次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发电设备的每一次异常运行情况、危险点分析预控以及作业行为,都要及时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严格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一起不安全事件的分析处理工作。通过推进安全性评价和检修、运行、技改后评估等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力大为提高。

  信息管理 集约高效

  问:浙能集团总装机容量已达1800万千瓦,高速发展带来的管理瓶颈,你们如何突破?

  答:早在四年前,集团公司领导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尽早建设一个满足公司协同运转、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所需要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近几年,我们开发建设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生产实时信息系统、机组运行竞赛系统、发电设备可靠性数据自动报送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使我们及时、全面掌握发电设备状况,极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使集团公司的管理链条不断延伸,管理过程不断细化,促进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集约化,对不断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量化考核 全面科学

  问:发电设备运行好坏有无标准答案?

  答:这就涉及到考核指标设置问题。在过去40多年,对发电设备的考核一直采用事故、故障等办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很粗放。随着精细化管理的推进,2003年集团公司将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列入考核内容,2006年又将机组等效强迫停运率列入考核指标中,实现了定性判断扩展到定量分析,各企业对设备的安全管理由简单的定性管理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上来。

  问:推行量化考核后,成效如何?

  答:实行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考核后,各发电企业将工作切实扩展到检修的科学管理和提高重要辅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备用率方面,重心由事后控制前移至事前控制;引入等效强迫停运率考核指标,对发电设备日常运行可靠性及设备消缺、机组跳闸或故障的处理提出了既保质量又要有速度的更高要求。科学量化考核,有效促进了各企业的设备安全管理,使全集团管理机组运行可靠性有了持续地改进提高。

  检修管理规范化 细微之处显卓越

  【事例回放】

  2007年北电4号机组大修期间,监理人员在对磨煤机4F电机内部检查验收时,发现转子两侧外段铁芯有松动,经与检修单位共同检查确认,负荷侧外侧第一段铁芯有三处、另一端外侧第一段铁芯有两处压指未压住铁芯(有间隙),造成铁芯松动。在随后的磨煤机4A~4E 5台电机解体后也发现转子两侧矽钢片压指未压住的现象,共有约20处铁芯段松动,在监理人员的建议下,将磨煤机4A、4B、4C、4D、4F共5台电动机转子外送修理厂修理。磨煤机电机隐患的及时发现并排除为大修后机组的运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8年北电3号机组扩大性小修期间,日本东芝试验人员在做发电机定子线圈出水流量试验时,电气专工及时发现东芝公司对42根特氟龙绝缘引水管以及测温元件编号错误,并当即向东芝试验人员指出。经电气主点检、东芝项目经理及监理三方讨论后,确认东芝试验人员编号错误,并及时予以了改正,从而避免了因编号错误导致原始测量数据全部失真的重大失误。

  

  【事例纵深】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浙能北电公司充分意识到检修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粗心大意都可能酿成大错,“规矩”这杆标尺对于控制检修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在检修管理上,浙能北电公司立足创新,积极引进大小修第三方监理制,坚持“早策划、早准备、早介入、早整治”,实行“双管其下”。一是企业协同受托方明确各项检修任务,并对重点项目实施跟踪监控,落实专人责任,力保重点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二是利用监督网络对大小修实行全程监督,督促检修方严格遵守各项检修工艺标准,并加强质监点验收,确保高效高质完成各项检修任务,实现机组检修“全优”的管理目标。

  “实施重点项目重点管理。”桑如波介绍说,“我们要做到可控。”为保证检修过程关键项目的质量,浙能北电公司为每个项目设立专门的负责人,与受托方共同控制检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并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设备检修的过程控制。形成检修项目制订、进度安排、过程实施、检修项目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闭环控制。

  例如,浙能北电公司针对汽轮机通流部分专门开展寿命管理,跟踪监测隔板变形,根据设备状况开展评估,在检修项目中实施重点管理。与此同时,开展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效率研究与改造、锅炉燃烧器低氮燃烧研究与改造、发电机漏氢研究与改造、脱硫装置运行优化研究等,重点项目涉及发电生产的每一个方面。

  “还有电气发变组保护改造,从集成式到微机式,通过加强主保护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浙能北电公司生产管理部的项目负责人如是说。

  在规范检修管理的同时,浙能北电公司积极探索设备状态检修模式,由于设备维修的频度(过修与欠修)和规模(项目过多与不足)对设备运行可靠性均有较大的影响。为此,浙能北电公司积极探索优化设备的维修策略,充分结合设备状态检测、诊断与评估结果,优化检修项目,合理调整检修时间和工期安排。

  “机组也可以说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投入感情,它也会对你好,给予回报。只要我们在全面掌握机组性能和状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就一定能够管好机组。”陈小庆由衷地说。

  下篇:钱江潮涌创奇迹

  国内首个火电单项建设工程规模最大项目、近百亿元投资总额当年投产当年赢利、工程建设荣获国家建筑“鲁班奖”、5号机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750天创世界同类机组之最……浩瀚杭州湾畔,壮观钱江潮起,浙江嘉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这一身处长三角电力负荷中心的年轻火力发电厂,自诞生之日起就奇迹不断。

  今年6月12日,国家电监会和中国电企联在北京召开2008年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嘉华发电公司的5号机组在与全国139台同类型机组的激烈竞争中再次脱颖而出,以99.32分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摘得60万千瓦级“金牌机组”光荣称号。

  “这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综合验证,是基建好成果的延续,凝聚了我们嘉华发电公司和受托负责运行管理的嘉兴发电公司双方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嘉兴发电公司功不可没,成功地实现了从一期30万千瓦级机组管理跨越到二期60万千瓦级机组管理,金牌机组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嘉华发电公司总经理何翊皓说。

  嘉兴发电厂是浙能集团的主力发电厂,一期工程业主嘉兴发电公司和二期工程业主嘉华发电公司均为浙能集团所属企业。嘉华发电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全面负责嘉兴发电厂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目前拥有4台60万千瓦国产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每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15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嘉电二期全面投产至今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4号、5号两台机组获得全国发电可靠性金牌机组称号。

  协力缔造精品工程

  【核心提示】

  科学安排进度,推行ISO9001等整合型贯标,严格质量监管……种种措施,使得嘉兴发电厂二期工程又好又快地提前投产,为当年我省抗击电荒立下汗马功劳,其国家“鲁班奖”的优秀建筑质量,为机组荣获全国金牌机组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兴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中后期,正逢我省遭遇罕见的“电荒”,能否保质保量、又好又快地提前投产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此同时,该工程具有与其他工程不同的特点,即有两家设计院、两种机型、一个安装单位、一个调试单位;在国内首次实行4台国产60万千瓦机组阶梯式连续施工建设、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管理复杂,且设备合同分散、供货及时性和质量可靠性都有待考验。如何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需要极大的智慧和科学创新的管理手段。

  “科学地提前,高标准地提前,这是当时我们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何翊皓说,“机组运行是否可靠与工程建设质量密不可分,精品工程是我们能够获得全国金牌机组称号的基础。经过全体共同努力,尽管这4台机组投产比计划工期分别提前了235天、243天、291天和317天,但现在看来,其建设质量还是国内领先的。”

  何翊皓说得没错,2007年初,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在京揭晓,由浙能集团所属浙江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承包建设的嘉兴电厂二期(4X600MW)扩建工程榜上有名。

  与一般的土建工程不同,发电工程是个更为庞大复杂的系统,除土建工程之外,还涉及大量的机、电、汽等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嘉电二期工程的建设模式为“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为又好又快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作为业主单位的嘉华公司采取了科学安排、侧重协调、深挖潜力、改进管理等相应对策。

  科学安排建设进度。嘉华公司组织各主要参建单位,对原有的工程网络进度计划进行了拆解分析,以机组提前投产为目标,多次倒排计划,尽可能合理地把各个工程上的重要衔接点都向前移,并在实施和验证新的网络计划中,做到边实践边修正,掌握科学合理的原则。

  充分发挥业主的协调作用。作为业主的嘉华公司牵头联络了各个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单位,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运作,并配有对口的机构多方面进行跟踪、研究与协调;定期召开工程大型协调会,把各方的“散力”优势捏成为“合力”优势,集中解决工程关键路径上的相互交错的矛盾,赢取工程建设的分分秒秒。

  引进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思想。在工程启动之初,嘉华公司就提出了“过程达标”的新观点。在实施时,做到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均衡施工,进度网络关节点到位;同时,确保工程档案严格按基建达标移交生产的要求,做到齐全、完整和准确。

  实行以项目为中心的整合型贯标。“这在我省电力基建项目中是第一次实行,促进了建设进度的有效提前。”何翊皓说道。整个工程建立并实行了以项目为中心的OHSM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把原分散在各参建单位的这些管理体系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来运作,让工程建设的管理走上了体系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轨道。

  建立以单位工程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编码系统。牵头组织各建设单位,从信息和系统管理的要求入手,编制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文件统一的编码规定,改变了以往电力系统对单位工程的传统划分,提高了工程经营费用统计、质量记录、安全生产、竣工资料归档、设备和进度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嘉华公司还着力抓质量监督和落实质量管理责任。通过浙江省电力公司质量监督中心站的指导,专门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联络组。明确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各自应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责任,落实措施,监督执行。

  

  

  

  【核心提示】

  业主完善细化委托运行合同,主动介入换位思考,协同配合,和谐互动。而受托单位主动参与全面运行维护,使得机组运行管理水平达成“1+1>2”的效果,委托双方实现了共赢。

  

  嘉华公司实行的是精简高效的委托运行管理模式。尽管管理着近百亿元总资产、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厂,员工总数却仅仅只有25人。“但是,委托管理不是转移责任,不是以包代管。许多涉及机组安全、经济、可靠、优化运行的方案,我们必须全面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确保机组运行好。”何翊皓说。

  完善考核指标,明确责、权、利关系。一方面,通过每年一签的委托运行维护合同,及时明确并落实运行方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坚持主动参与,通过参加运行方每天早上的生产碰头会,密切沟通,深入生产现场或查看SI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等,随时掌握机组的生产情况和设备健康状况,对存在的问题一起认真分析,实施闭环管理,及时解决。嘉华公司还经常站在运行方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协同配合,不断夯实良好合作基础。

  在检修管理上,嘉华公司根据年度检修计划安排,重点突出对作业进度、安全与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有效发挥运行方“安健环”现场督导组和第三方监理的作用,严把机组检修安全质量关。据嘉华公司生产工程部安全主管陶军介绍,特别是对机组的A修,两家公司一起,充分做好机组修前的准备工作。修前半年就启动工作,在“会诊”会上让A修工作“有的放矢”,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组织各专业人员对机组现状进行“会诊”,制定详细的《机组A级检修管理手册》和周密的检修路线图计划,确保机组检修质量。

  在运行维护上,嘉华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把监督管理的重心前移到现场。通过深入现场,加强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及时督促和落实设备的消缺工作,严格控制或避免重复缺陷和频发性缺陷,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根据季节变化和现场生产实际,结合月度安委会、生产分析例会,定期开展各类“危险点、薄弱点”的风险评估,要求运行方做好重点跟踪分析,确保人员、责任、措施“三落实”。

  而在受托方嘉兴发电公司方面,其最大特点是完全把嘉电二期的机组视同自己的机组一样看待,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我们把确保机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全公司职工长期追求的目标。”嘉兴发电公司总经理戚国水说,“瞄准国际先进企业,树立标杆、学习标杆,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特别是落实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标体系;推行‘有效过程管理’的PDCA工作方式和流程控制等,使得机组可靠性管理绩效不断得到提高。”

  据戚国水介绍,嘉兴发电公司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仅在对二期运行维护中取得收获2台金牌机组的佳绩,同时一期1台30万千瓦机组也获得了金牌机组。在嘉电5号机组创造连续运行750天的全国纪录过程中,嘉兴发电公司不仅充分体现了严谨、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水平,还在延长机组检修周期、节约机组运行维护费用的科技课题研究和探索实践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将机组A修周期从4年延长为6年,C修周期从1年延长到1.5 年。

  去年以来,随着煤炭供应的日益趋紧,燃煤品种多变、特性不稳定对锅炉燃烧安全造成了隐患,两家公司又在计划管理、设备、运行等方面共同做好燃料管理工作和新煤种试烧掺烧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召开燃料分析会,共同协商安全燃烧、节能减排等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核心提示】

  发电企业技术密集型的特性必须体现在对技改和科技项目的不惜投入上,体现在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上,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上,嘉华发电公司用自身的实践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力量。

  “从概念上说,发电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但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技术先进、技术密集?这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必须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大技改和科技投入,以技术手段来解决机组运行管理遇到的问题。”说及科技创新,何翊皓感触良深。正是有着这样的忧患意识,嘉华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把科学技术作为企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和第一推动力,机组运行水平臻于世界一流。

  大力推进技改和科技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合理定位、选准目标,站在较高的平台上确定技改项目和科技项目,有针对性地对设备、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对经济性、安全性产生影响的设备、系统进行攻关和研究。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保证科技技改项目按计划完成,并定期组织科技、技改项目跟踪管理,保证科技技改项目全过程受控。公司主导的“浙江嘉兴发电厂二期(4×600MW)工程仿真机”获得了2006年浙江省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公司虽然人少,但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嘉华公司计划营销部副经理蒋景春说,“例如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管理专业知识等,结合培训计划委派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式学习。公司领导还要求专业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公司规章制度、管理标准、设备技术等标准,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基础管理工作技能。”

  强化技术监督。凡是技术规范规定的设备监督工作,做到不漏监、不失监,实现闭环管理。强化技术监督分析,对各类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和指导生产,确保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并取得较高水平。对重大技术问题及时组织技术攻关,重点做好防止锅炉“四管”爆泄和锅炉、压力容器事故的措施。

  与此同时,嘉华公司注重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管理水平。他们早在2005年基建末期就针对公司特点建立了EAM系统,系统涵盖了维护、修理和运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机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非计划停运次数和停机时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每年的机组维护费用和零件库存费用得到有效控制,采购效率也得到相应提高,设备、设施、人力及其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07年上线的FMIS,通过与EAM系统的接口,将设备维护信息和项目管理信息,纳入到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中,此举不但深化了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还可以对预算做到实时控制。耗费巨资建立的厂级生产实时系统(SIS),能够实时获取机组运行各个参数,公司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整个企业的运行状况,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对故障进行分析,对运行状况远程诊断。

  而嘉兴发电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更是予以高度重视。他们对机组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可靠性数据分析,基本解决了机组运行中热控保护误动等问题,提高了主、辅设备的可靠性。还与学术机构、科研机关等积极开展合作与研究,如联合攻关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电站风机状态检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0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司为主研发的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的“300MW汽轮机本体和热力系统优化”科技成果大大改善了机组运行工况,使“超温”等不安全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核心提示】

  纷繁庞杂的设备,奔突涌流的能量,瞬息变化的参数,发电企业的运行管理特别要求精细、科学,机组的安全可靠出于此,企业的经济效益出于此。

  

  管理增价值,管理出效益。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员,有无精细化的科学管理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运行好坏。

  谈及缘何能在全国金牌机组竞赛中有如此不凡的成绩时,何翊皓说的最多的还是嘉华和嘉电两家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种种探索。“我们的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检修管理、运行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等,涵盖了发电生产的全过程。双方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明确一致,即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但不追求短期效益。管理过程中,坚持电力行业原有好的传统,同时不断采用新的适用的科技手段,做到继承中有发展、有创新。”

  安全管理标准化。几年来,嘉华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以规章制度系统化、作业行为规范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四化”工作为切入点有序推进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维护单位嘉电公司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二级安全管理台账,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规章制度,使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检修管理精益求精。自1997年实行点检定修开始,嘉电、嘉华两家公司精诚配合,先后完成了设备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试行辅助设备的状态检修,随后制订了“发电设备优化检修ABC分类管理办法”,对设备采取计划、状态和事后检修的分类管理,把技术监督和状态监测纳入点检定修的工作程序,使设备管理实现可控在控。2004年以来,试行状态检修的设备比重由6.9%提高到14.9%;实行事后检修的设备比重由6.5%提高到23.8%;实行计划定期检修的设备比重由86.5%下降到61.3%。2006年又率先启动了“发电设备检修策略优化管理”研究,2007年被纳入浙能集团公司科技项目。

  运行管理滴水不漏。发电生产,机组运行管理无疑是一线中的一线。嘉兴发电公司的生产管理创新举措多多。通过对设备缺陷管理工作流程实行再造,精细管理设备缺陷,缺陷处理都及时闭环。设备和检修部门创新“设备点检定修制”、“检修文件包”、“检修监理制”,加强对设备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保证了主设备完好率达100%,自动装置投入率98%,继电保护装置、热工主保护投入率和正确动作率100%,使设备薄弱点、危险点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大大提高了机组安全性和可靠性。运行部门创新精细运行管理,广泛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及千条操作无差错、可靠性知识竞赛,运行人员操作水平稳步提高。相关部门联合整合了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实现了公司生产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提高了缺陷从发生到消除的全过程处理效率。

  “正是由于公司积极推行和强化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将‘第一次及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对、做好’的理念落实渗透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嘉兴发电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金晓东这样说。在嘉兴发电公司的精心组织下,运行人员始终绷紧安全弦,精心监盘、精细操作,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尤其在迎峰度夏、防台防汛、冬季防冻期间更是如此。在5号机长周期运行的2006年、2007年间,运行人员共进行了150万次和180万次的无差错操作。

  此外,在备品备件管理方面,嘉华公司注重完善采购管理,严把质量关,并放眼长远,在备品备件采购招投标中,追求备品备件的性价比,不把低价作为中标的唯一条件。“这就好比购买一双皮鞋,你是买价格便宜但只能穿一年的,还是以高性价比购买价格昂贵但可穿5年的?我们倾向于后者,事后证明这对机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何翊皓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本版撰稿/ 李昌先 陈建良 张 萍 沈玲玲 方德强 王时平

  摄影/ 楼宇浩 单明汉 朱将云 沈 刚 姜 余(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能源 00006 缔造发电生产的“金牌大户” 2008-10-21 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19;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18;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33;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34;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0;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1;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7;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04;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4;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03;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11;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43;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31;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32;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05;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30;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9;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3;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6;浙江日报000062008-10-21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