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胡梦) “小姑娘你真有本事,叽里呱啦说一通,就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啊!”前些天,宋大妈拉着翻译志愿者小郭的手夸奖道。
原来,家住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宋大妈,前不久把自家楼上的房子租给一位外国小伙子,不料,宋大妈遇到了难题:小伙子每天都是半夜三更回来,穿着皮鞋走路咔吱咔吱响不说,还要再放音乐自娱自乐一番。这下可把宋大妈害苦了,老年人习惯早睡早起,夜里被吵醒后,就很难再入睡。
为此,宋大妈找到房客,两人比划了老半天,房客始终不明白宋大妈在说什么。于是,宋大妈试着打电话到鸡鸣山社区的境外人员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马上派翻译小郭赶到现场,经过翻译,这位小伙子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作息习惯让老人睡不好觉,小伙子红着脸向老人真诚地道歉。
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苗琴跃介绍说,目前,该社区有5000余名居民,其中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外国人,因此这里被喻为是“联合国社区”。
为了让外国人更快地融入义乌本地人的生活中,社区想了许多办法,诸如居委会办公场所全部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标识、印制中英文对照的宣传资料、不定期举办免费中文培训班、把居住多年的外国人吸引进居委会联络组等。
由于文化背景及习俗不同,再加上语言不通,大家住在一起,总会发生一些因生活琐事造成的误会及小摩擦。为此社区利用其辖区内有义乌工商学院、义乌教师进修学校、义乌二中等教育机构的优势,招募了懂外语的50多位志愿者,如果居民有需要,只要打个电话,社区就会派出翻译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