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0月16日讯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吴吟) 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浙江传媒学院,建校30年来坚持特色办学,紧扣时代要求,校内校外搭建多个平台帮助学生成长,为我国输送了大量广播影视专业人才,树立了品牌。
张露嘉是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的学生记者,她制作的一期《校园访谈》电视节目今晚在下沙9所高校联网播出。她参与的另一档节目——《热土下沙》同时在杭州电视台、华数电视等播出平台亮相。在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上锻炼,让她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将来就算不能做主持人,我也有能力当记者、编导。”
浙江传媒学院校园内的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每周有2个多小时自办节目,除了新闻,还有5档栏目。现在,它拥有100多名学生记者,这些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所从事的工作也相互交叉。几年来,这个电视台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得到实战训练。
在浙江传媒学院,除了电视台,校方吸纳的众多公司也成为大学生的练兵场。由毕业生创办的索酷科技公司,20多名工作人员全是在校生。由浙江广电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共同组建的好易购家庭购物有限公司,现在拥有400多名员工,从灯光、化妆到摄像、主持,约90%的员工是传媒学院的毕业生。
频繁举办的音乐会、艺术节、朗诵比赛……众多校内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历练、提高的机会。而在校外,传媒学院与国内100多家单位签订了协议,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学校规定,每年用于实践的经费生均不少于250元。此外,学校还有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综合实践、竞赛、实习实训,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竞争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奚建华说,特色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些年来,学校紧跟广电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大设备投入,现在已拥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等40多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同时学校广泛与社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让学生具备一技之长,更让他们增强发展后劲。
建校30年来,以“广电”特色品牌见长的浙江传媒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章伟秋、颜倩、龙丹妮、王志强、李维嘉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中央电视台、浙江广电集团等台前幕后。学校的特色品牌和就业优势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近3年来,浙江传媒学院艺术类专业每年只招1500人左右,全国报考者却达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