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13卷,550万字的大部头,累计销售出了200万册,而且还在热销中。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今年图书市场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部书就是描述日本历史的《德川家康》。开始几卷上市的时候,这本书还远没有如今的这种趋势。而一种更有趣的说法是,这本书的畅销是从江浙一带开始的。
这部书推出后,“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度,有驱人之威,有容人之怀,能服人以德”的德川家康让江浙一带商人嗅到了企业经营之道。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家们思考的是如何“过冬”,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德川家康时期非常相似,都处于瓶颈期。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彼此发生了心灵感应。
反顾图书市场的历史,不同阶段,都有某个历史人物特别引起读者的重视,比如曾国藩、比如胡雪岩。现在,轮到德川家康了吗?
出版过程一波三折
《德川家康》并不是一本新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它就已经在日本境内风起云涌。家康所说的“家臣是宝,家臣是我师,家臣是我的影子”一度被奉为日本式经营的箴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此书被翻译为中文繁体在中国台湾出版,同样创下了销售奇迹。
迄今,日本本土已销售4000万册,台湾中文繁体版也销售了500万册。
就是这样一部炙手可热的书籍,中国大陆直到2003年才正式签下版权。这当然有出版方对这套书会不会水土不服的担心。以前,像这么一个“大部头”的历史小说并不为人所看好,除开它冗长的故事,光是小说中2500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能让人看到头晕,文化差异又造成了新的阅读障碍。
其版权转换过不止一个出版社。书还没出版,就得先付出百十来万稿费。不能不使出版商审慎从事。但本书的责任编辑黎遥却深信自己得到了一个宝贝:“它就像是一个矿藏,需要你好好开采。”
从签订版权到翻译基本结束,《德川家康》又花去了三年半的时间。2007年11月,《德川家康》第一卷终于面世。
最初,出版方把《德川家康》的潜在读者定位为成年男性和一些玩游戏的年轻人。因为很多电脑游戏是以日本这段历史为背景,游戏爱好者对这段历史的背景、人物关系,战争的安排方式,都很熟悉。没想到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读者也成了它的铁杆粉丝,书中许多坚强的女性角色引起了她们的共鸣。
随着《德川家康》的陆续推出,它逐渐被视为是一本商业竞争的必修课、权力角逐的参考书和男人的成长励志宝典,一股日本历史小说热也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包括《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等日本历史小说都先后出版。但其中仍然以《德川家康》的销量遥遥领先。
德川家康的新鲜魅力
记者采访了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黎遥。当问到德川家康作为一个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以往流行的一些历史人物有什么不同时,他举了两个例子。
其中一个是,国内的历史人物作品往往有着一种军师情节。只要遇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身边总是有军师为他出谋划策。这个极顶聪明的军师只要一拍脑门,便能闪出个两全其美的谋略来。而《德川家康》里面也有一些类似于中国的军师之类的聪明人物,最终想到的好计谋往往是众人讨论的结果。书中会非常细致地描写这一决策过程。在这一点上,会引起很多企业家的共鸣。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接受过西方教育,在他的作品中,每当描述一场战争,除了战场上的活动,更大的一部分是关于背后财政运作的情况。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的:“历史是财政史,是经济史”。而传统的历史作品往往过多着墨于猛将的勇敢,对此却轻描淡写。
在这本书中,德川家康并不是个神人,他只是个农民,不聪明,各方面条件都不突出,可这个“伟大的乡巴佬”得到了天下,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事实上,日本国土很小,每个城没有多少人口,如果说能组成几万大军就算是大的国土了。德川家康相当于经营着一个大的集团公司。书中,和其他城主比较,他很少赏赐自己的团队,却始终保持团队的高度团结,在旁人看来近乎是个传奇。难怪,连松下幸之助也说出了“经商要读胡雪岩,做企业家要读德川家康”之语。
黎遥说:“浙商是中国经济上最敏感的一个群体,甚至超过广东。可能在读书上,他们的敏感度仍然是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