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下班还有10分钟,杭州西湖区一小学老师徐帆忙里偷闲,在网上浏览新闻。“天气越来越冷,地震灾区的孩子们盖的还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薄被子……”一条新闻牵动着她的心,她下意识地点开网络募捐网站“善铺网”,准备发起倡导,为青川孩子筹款买棉被和运费。
敲敲键盘,轻点鼠标,就能捐献爱心——网上购物,店主会把利润捐出去;响应网友号召,通过网络汇款,就能把物资运到贫困地区;QQ、MSN签名换成一句广告词,登录一次,企业就会捐钱给孩子……这种时尚、简单又富有爱心的行善方式,成了“蜗居”于网络上的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时间一长,网络“善客”一族便出现了。徐帆和她的朋友们几乎每个月都会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捐赠方式,资助贫困学生、灾区孩子,或是某位需要帮助的病人……
天气转凉,“善客”们又在忙着为孤寡老人以及贫困山乡的孩子们添置冬衣和棉被,然而,在方兴未艾的“网络行善”热潮中,热心资助他人的同时,网友不免要多一个“心眼”。
网友“德芙很好吃”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络善客”,在网络上“日行一善”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上个月,她刚拍卖掉一只包包,将500多元捐给一个面临辍学的孩子。“网络竞拍很有趣,大家相互打趣,争相购买,其实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爱心。这种互动,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然而网络捐赠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也曾让她心有余悸。
日前,在一家爱心论坛上,网友“大浪淘沙”在帖子里描述了一位辍学孩子的可怜身世,呼吁大家募捐助学。因为“大浪淘沙”在该论坛里已“混迹”半年多,大家对他很熟悉,再加上经核实,孩子的资料也属实。于是网友们自发募捐,短短几天,向“大浪淘沙”指定账户汇款5000多元,随后,“大浪淘沙”似乎一夜蒸发,捐赠的事没了下文,更让人吃惊的事——辍学孩子没有得到任何资助。愤怒之下,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进行“人肉搜索”逼该网友现身。1个月后,“大浪淘沙”出现在论坛里,向大家解释“前阵子都在出差,忘记将钱寄出”。
无论此事孰是孰非,但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自发性的网络慈善,如何有效监管,如何才能更规范和令人信服?
日前,台州、安吉等地不少民间自发性组织,挂靠在正规的慈善组织旗下,成为当地慈善总会的分会,省慈善总会认为,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刚说,网络慈善组织的发起是善意的,但是由于缺乏合法的身份认证以及行业规范,在社会中的认知度、信任度可能要受到影响,而慈善总会要做的,就是逐步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组织引入正规的渠道。
(本报杭州10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