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三门湾海底发现明代“宝藏”
· 紫禁城向
所有人开放
· 神秘古国撩面纱
· 农民写 农民演 农民看
· 大学生做起跨国生意
· 诺奖图书今年不够火
· 甬城市民渴望心灵慰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揭开谜底
诺奖图书今年不够火
  本报杭州10月12日讯(记者 刘慧 实习生 曹小波) 随着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摘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坛盛事也落下了帷幕。与两年前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火热畅销形成对比的是,克莱齐奥的作品并未掀起销售潮。

  今天,我们在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二楼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图书”区。上面摆放着往届诺奖图书,总共就14本。而关于克莱齐奥的书,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乌拉尼亚》这一本。购书中心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今诺奖图书并不好卖。在博库书城网,克莱齐奥的作品也只有《乌拉尼亚》这一本,而且还能打七六折,原价17元的书,读者通过网站13元就能买到,但购书的人并不多。

  今年诺奖图书遇冷,与诺奖作者的叙事方式难以被大众所接受有关。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一类是表达方式的别出心裁,而克莱齐奥的作品就属于后一种。《世界文学》主编、著名翻译家余中先说,克莱齐奥的作品是“通过一个故事讲述哲理。”他认为是属于曲高和寡的那种。

  正在逛书店的读者林凌说:“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还是挺关注的。大学的时候,还会抱着朝圣的心态去买那些作家的书,但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中,以纯文学居多,走的是阳春白雪的路子,觉得并不合自己的兴趣。”

  省作协副主席、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说,在我国,30年前曾出现过诺贝尔文学奖效应。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集》,销量达到了10万册。但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人的阅读面越来越宽广,文学这块蛋糕可以切成许多小块。从某种意义上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作品与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吻合,诺奖作品的销售自然不会那么火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诺奖图书今年不够火 2008-10-13 48256F32002924A6482574E0000F23BB[A1-刘慧≈A4-曹小波(实习)≈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