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央视报道 金融风暴已经肆虐欧洲,冰岛甚至陷入“国家破产”的命运,然而人们却发现,风暴来临,瑞典却风景独好,这是为什么呢
席卷欧洲的金融风暴已经不可逆转,恐慌、无助情绪正在蔓延,当欧盟还在苦苦寻觅一个可能的治病良方时,越来越多的前瞻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濒临破产的冰岛邻国瑞典身上,这个国家为什么能够在如此疯狂的危机中独善其身呢。
说到瑞典独善其身并不为过,一是上周,这个国家的央行一纸声明说,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虽然波及到瑞典金融市场,但瑞典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所遭受的信贷损失非常有限,而且瑞典央行未雨绸缪,拿出600亿瑞典克朗约87亿美元作为信贷融通之用,以缓解瑞典信贷市场的压力。
二是更多信息显示,美国和欧洲现在对付金融危机的手段非常接近瑞典上个世纪90年代解决危机的做法。1985年到1989年间,瑞典房价和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房市股市繁荣加速泡沫形成,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并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但那时候瑞典政府就知道不能简单地通过接管坏账来解救金融机构,而是在接管前,必须让银行记下损失并向政府签发凭单。
在透明的前提下强调注重个体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尤其对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很明显美国和欧洲正在沿用瑞典的模式,即在注重银行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认可政府成为金融机构所有者的同时,让银行也要负起责任,最终当危机过后,政府出售问题资产,收益流向纳税人,而政府也能够通过出售公司中的股份收回当初的投入。那次危机,瑞典花费了GDP的4%,也就是650亿克朗,相当于那时的117亿美金或现在的183亿美金来拯救金融机构。
但算上最终的回报率,政府最后只花了不到GDP的2%,而且现在,瑞典政府依旧拥有北欧投资银行集团20%的股份。事实上,瑞典银行的价值是指纳税人能够拿回自己所有的钱,上世纪90年代瑞典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投资的钱在银行被私有化之后能够全部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