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生活消费
3  4  
PDF 版
· 初秋饮食养生宜和忌
· 大PK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人VS温州人
生活习俗

大PK
●文/王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差异造就了彼此之间不同的性格和习俗。生活在“人间天堂”的杭州人和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请看本报《生活消费》为你搜罗两地生活习俗大PK。

  饮食习惯pk

  地分东南西北,味道有酸甜苦辣。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杭州胃口:

  王大妈是个老杭州,今年60岁的她和老伴,每日的早饭是用隔夜饭煮成稀饭,配上一小块豆腐乳或几根爽口的酱瓜。几十年来早餐一直没怎么变过。这是老杭州人的传统早饭。“现在的伢儿很少吃这个了。”王大妈说,她的儿子和孙女们早饭吃的是包子、白粥、煎饺,大饼油条加豆浆、牛奶面包。

  午餐,晚餐,大多数杭州人的菜肴以江鲜河鲜、时令蔬菜、家禽类为主,海鲜类较少。这是因为受地域影响。近几年,杭州人口味在不断改变,先是爱吃各市县土菜,接着偏好川菜,在经过川菜湘菜的培训之后,杭州人也开始嗜辣了,水煮鱼、香辣蟹火过一阵子。今年黄龙大排档开业后,生猛海鲜开始热闹了起来,尤其是生蚝开始进驻杭城。

  温州胃口:

  远在温州赶着上班的小沈,每日的早点是在小吃店内吃着浇上肉汤,撒上蛋丝和油条碎糯米饭,配紫菜汤,或者是海鲜炒粉干或其他的点心,没有时间坐下来吃的话,他就买个包子带走。

  说到午餐和晚餐,与杭州人餐桌上难觅海鲜踪影不同,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人,靠海吃海,是吃海鲜的行家,也是常家。生猛鲜活的大龙虾、老虎鱼、石斑鱼、蝤蛑、蟹、章鱼、沙虫、泥荪、花蛤,味道可是十分鲜美啊。大龙虾掏肉躺在“冰船”上,沾镇江白醋,日本“芥末”(青芥辣)里蘸一蘸就行了。烧鱼呢,以护鲜为原则,清蒸最难,蒸老了鱼肉干涩,鲜美不再,蒸嫩了烧皮不烧网,肉透明粘骨,下箸不开。温州厨师决不破坏鲜美,一条鱼上桌,模样似乎仍能游动,眼睛忐忑地打量食客;可筷子一碰,肉即松化见骨,入口脆嫩异常,鲜出甜味来,叫人咂舌不已。不过,温州人的口味也在改变着,海鲜依旧,但开始吃辣。

  投资理财pk

  温州人喜好多元化投资

  一直以来,温州人的投资偏好于实业,温州人喜欢摸得着、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投资。近几年,众多温州商人开始转变观念,除了实业外,股票、基金、黄金、外汇等也开始涉足,进行更多元化的投资。私营企业戴老板原先一直跟着几个朋友搞投资,但都有些亏损。”当时瞎跟风,只要一个温州人在某领域赚到了钱,众多温州人齐步跟上。”近几年,他的思想转变了,不再盲目跟风,重新出发进行新的投资,虽然也曾出师不利,但戴老板坚持住了。“高风险才有高产出嘛。”戴老板笑了一笑。“成功源自于温州人敢闯、敢拼的性格,以及对于商机的敏感嗅觉与丰富的信息资源。”工商银行温州市分行的一位资深注册理财师告诉笔者。此外,理财师还表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温州人尤其偏爱购买时间特短的产品。    

  杭州人青睐稳定投资

  今年44岁的杭州人金女士去年在股票和基金中赚了一票后,明显感到精力不济的她将钱放在了保险和债市上。一位资深的杭州注册理财师说: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项目,储蓄业务依然备受杭州人的青睐,原因在于其收益稳定、操作简便。杭州人生活在风景宜人的人间天堂,似乎连投资性格也打上了城市烙印。小心谨慎,平稳是很多杭州人的投资心态。与温州人敢闯、爱投资实业的性格截然相反。

  过年习俗pk

  除夕年夜饭:

  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芽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温州人:在除夕夜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新年习俗:

  杭州:大年初一,杭州百姓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贴“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比较有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老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炮。正月初八,民间有这一天“爬山登高”的习俗,祈福新年事业生活节节高的说法,很多杭州人都会去玉皇山顶福星观“烧头八香”祈福。

  温州: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结婚习俗pk

  订婚仪式

  杭州:一般来说,杭州市区没有订婚习俗,郊区有也只是吃饭而已。

  温州:温州人的订婚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毫不逊色于结婚。男方聘金目前标准是88888-108000左右浮动,男方送给女方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还有糖金杏一对。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女方家父母的朋友等除外,由女方自己送,(目前红包50-100元都有人发,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男方结婚订婚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鞋与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等等。

  温州人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钱(皮箱钱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让姐姐出嫁拉着皮箱不肯走,你要给钱才肯放人,如女方是独生女,就给女方的妈妈)。关于皮箱钱,也有是在结婚日给的。皮箱钱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后给双方父母敬茶,向亲朋好友敬酒以见证彼此的爱情。

  礼金

  再看看两地参加婚礼的客人要包多少红包。

  杭州:对于红包的多少并没有太多的习俗,多少视自身的情况而定。一位多次参加婚礼的网友列出了大概:“一般单位里大家包在一起的话,惯例是260元一个人。同学的话,看关系,如果是长久都不联系,结婚了通知你的那种,一般也就给个和单位差不多的就可以了,平时在联系的朋友或同学的话(至少每年聚会一二次的)那么送个500元、600元的样子,多给也可以。比较好的朋友的话(至少每周都联系1次的),最起码要800元、1000元,多则看大家给的情况。”

  温州:温州人的红包有一个十分特别之处,红包一般都在1000以上,而且光是1000不行,还要带个“2”字,必须是1002元,或是1020元。

  喜糖

  杭州:杭州人结婚酒席上会分喜糖,现在杭州还流行送结婚纪念品。每对新人都会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大家带回去,做个纪念。

  温州:温州人结婚除了分喜糖,必须还要有糖金杏。“囡儿出嫁要分糖金杏。”这是温州一项有特色的民俗。石榴,温州方言叫“金杏”。糖金杏,是将白糖染成红色,煎成浓汁,然后用模具压出石榴形状,冷却后即成。糖金杏有大、小两种,大的一个有三四斤重,小的一个仅几两重。惯例是,在送嫁日时,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个,要插上彩色绒球,用玻璃匣子装好,摆在新房中,小的则视女家亲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亲友,就送多少个,表示祝贺新婚夫妇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生活消费 00017 大PK ●文/王庆 2008-10-10 浙江日报000172008-10-1000025;浙江日报000172008-10-1000028;浙江日报000172008-10-1000004;48256F32002924A6482574DD0010956F[A5-王庆≈B1-俞亦云];浙江日报000172008-10-10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