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PDF 版
· 一桥兴一区 一港盛一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0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桥兴一区 一港盛一城
——海盐经济开发区阔步迈入“滨海时代”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修筑了万里长城,随后而来的是汉唐延续1000多年的辉煌。

  1869年,英国人开凿了连接亚非欧大陆的苏伊士运河,从此,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每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是人类对自我大胆的超越,超越之后,迎来的必将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2008年5月1日,一座连接海盐与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终于建成通车,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与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一样,不同寻常地点燃了地处大桥北岸的海盐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一个长三角临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正在阔步从运河时代迈向滨海时代!

  一桥兴一区 一港盛一城

  ——海盐经济开发区阔步迈入“滨海时代”

  因桥而生 临港而建

  早在2002年国务院还在酝酿建设连接宁波慈溪和嘉兴海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时候,海盐县委、县政府就果断作出了在跨海桥头创建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的战略决策,并于2002年5月26日,率先启动了大桥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海盐经济开发区和海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其独有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其一,是长三角交通枢纽。大桥新区位于海盐县东北域,南濒杭州湾,东接东方大港乍浦港,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境内有亚洲最大的互通枢纽——海盐枢纽,杭浦高速、乍嘉苏高速、中国沿海大通道沈海线、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在此实现互通,使杭州湾大桥新区置身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间“十”字型交通节点上,使昔日处于“交通末梢”的大桥新区一举跃升为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小时经济圈”。无论休闲娱乐,还是商务活动,从这里赶赴四个城市都宛若同城。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三大国际机场就如家门口的空港。

  其二,是长三角海河联运中心。大桥新区紧邻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嘉兴港,嘉兴港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与省级航道六平申线、京杭大运河等内河航道相连,海河联运集疏运输服务业潜力巨大。目前全港拥有外海万吨以上泊位12个、千吨级泊位7个,规划最终年货物吞吐能力将近1.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近500万标箱。作为嘉兴港组成部分的海盐港自然岸线长41.6公里,可供建设外海码头的岸线约19公里,是嘉兴港三个港区中自然岸线和可建设码头岸线最长的一个港区,沿岸水深6~10米,可建各类千吨级以上泊位55个,其中可布置1万~2万吨深水泊位30个,3000吨~5000吨级泊位20个,1000吨级泊位5个。

  随着嘉兴市滨海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嘉兴港区乍浦港、独山港及海盐港等三大港口加快了开发建设步伐,其中海盐港区的开发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在完成了《嘉兴港海盐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海盐海河联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围涂工程2008年年底将完成一期7000亩围堤与堤内涂面吹填工程,与周边大港共同合作开发10个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年内将正式拉开帷幕,与之配套的海河联运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可以预见,随着海盐港区的加速开发,海河联运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这一地区发展临港产业的独一无二的新优势。

  其三,是长三角临港工业新高地。由于大桥新区开发时间较晚,拥有大片未开发土地的空间优势,特别是在跨海大桥西侧围海造地9平方公里,用于发展临港工业。随着嘉兴滨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海盐县境内自新杭沪公路(01省道)至码头前沿纵深3公里、长约30公里的近百平方公里的腹地,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成为浙北最具投资价值的宝地。同时,随着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大桥新区原先在发展工业方面的弱势将会转变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高科技产业的优势。

  

  因桥而兴 扬帆前行

  为了充分发挥大桥新区“临桥依港”的优势,走出一条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超前发展的开发建设新路子,把其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一流的经济开发区,近几年,海盐上下举全县之力、凝全县之智、聚全县之物,从人力、物力、财力和开发建设体制上支持大桥新区各项开发建设事业。

  自启动建设以来,大桥新区“大桥经济”热浪滚滚,已累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的前期开发,初步形成了一个主干道路环通、配套设施到位的产业发展新平台。与此同时,临港产业加速集聚,先后引进了大连实德、吉安纸业、德国克劳斯·玛菲以及中国台湾冲田电子、意大利博得凯、温州琦州电器等内外资项目92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特别是2007年以来,受大桥“磁石效应”影响,一批温州客商抱团挺进,致使大桥新区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出三位数高增长。

  目前,大桥新区已经形成了以浙江吉安纸容器为龙头的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以德国克劳斯·玛菲为龙头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嘉化为主的精细化工业和以一批温州高强度紧固件产业为主的五金机械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其中,浙江吉安造纸公司已形成75万吨高强度瓦楞原纸生产能力,生产总值将达22亿元。规划建设的“千亩市场”等三产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核电配套工业以及港口仓储物流业园区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与之相关联的项目已经入户或即将开工建设。

  2008年3月,一场以“迎百年奥运、庆大桥通车”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誓师大会在跨海大桥旁举行,从而拉开了大桥新区新一轮临港产业推进序幕。在平台建设上,开发区将集中力量确保年内实现港区围涂工程一期涂面吹填,完成“六纵六横”总长18.88公里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在招商引资上,组织开展临港产业机械设备制造招商推介会等跨海大桥通车庆典系列活动,加速开辟建设临港产业发展战略高地的广阔前景。

  

  因桥而荣 大展宏图

  大桥新区是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浙北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未来,该区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环境立区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管理,努力把大桥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港口群新港”、“浙江环杭州湾产业带新区”、“嘉兴滨海新区新城”,使之成为环杭州湾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今后几年,大桥新区将利用全球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长三角地区发展进入加速期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整体规划,加快打造临港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自觉把大桥新区开发建设放到国际化大背景、长三角大环境中去审视,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嘉兴市滨海新区开发总体规划为依据,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大桥新区、港区开发建设进行规划,抢抓机遇,加快开发。

  全方位强化载体开发。为了确保大桥新区的平台建设早日形成规模并出形象,为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的汇聚与产业的集聚创造条件,今后将始终坚持思路创新,积极克服要素瓶颈制约,全方位强化载体开发,打造临港产业发展的功能平台。计划在今后5年内,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亿元,在强化基础配套的同时,同步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公益型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建设和管理力度,为投资者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加速度强化港口开发。海盐港区的开发建设将结束海盐一直以来有海无港、有港无城的历史。该区将加快与周边地区大港共同合作开发港口、码头的步伐,加快一系列海河联运配套工程的建设。加快对海盐境内三大内河航道改造步伐,对嘉于夹线航道进行拓宽,对何家桥线内河航道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水路、公路运输网络,为大桥新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增强海盐港口的集疏运能力,提升港口发展物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港口物流公司加强与国内外船公司、货主和具有战略互补意义的港口结成联盟,采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来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实现双赢。

  高层次强化产业开发。在全国各地开发区都在实施产业开发的背景下,将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形成自己的开发特色和产业特色,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培植大产业。尤其是在产业培育中牢固树立接轨大上海、服务长三角的理念。充分利用上海的招商引资、交通、科技与人才等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临港工业。

  争取到2011年,工业生产性投入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其中,超1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至5亿元企业10家,1亿元至5亿元企业25家,1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76家,将大桥新区建成为科技发达、设施齐全、社会文明、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型综合性工业开发区。

  一桥兴一区,一港盛一城。桥,给予新区交通区位的便利,人来车往的兴盛,产业升级的强音,同时也带来了海盐迈入“滨海时代”的福音和全新出发的美好期许。大桥新区的开发建设掷地有声,突飞猛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将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流、物资、信息汇聚于此。天时地利人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海盐时间”,分秒之中彰显了杭州湾大桥新区的独特魅力,朝夕之间创造着“大桥经济”的无限可能。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一桥兴一区 一港盛一城 2008-10-9 浙江日报000162008-10-0900018;浙江日报000162008-10-0900006;浙江日报000162008-10-0900005;浙江日报000162008-10-09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