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江经济,张颢瀚并不陌生。
作为江苏省社科院的副院长,一直以来张颢瀚对浙江的区域经济都非常感兴趣,他甚至对记者开玩笑说:“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区域经济,如果当初跑到你们那里做课题,也许会更精彩呢!”
“在经济转型阶段,浙江、江苏两个省之间需要做的并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实现经济互补。”张颢瀚说。
记者:江苏和浙江一样,目前都迫切需要通过经济转型寻找新的出路,是不是说我们在之前走了弯路?
张颢瀚:不是,我们说经济转型,并不是说回过头来弥补过错,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也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中心由原来的五大湖区转移至西南部的“阳光地带”,那个时期的状况,很像现在中国沿海地区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
这是一个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过程,这个门槛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相当于一个运动员能否有资格参加奥运会。
记者:那么目前我们所面对的经济转型,与当年欧美地区的转型相比又有哪些特殊性呢?
张颢瀚:现在我们说的经济转型,其实主要是沿海五大省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一系列转型难题。
首先,作为经济大省,国家对这些地区的要求是,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影响经济总量,还要为其他地区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的路径,在双重压力下,转型之路非常艰难。
同时,一般在转型期,一个地区都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加上好的国际环境作为经济支撑。可是,我们却碰到了很不好的国际环境,全球恰好在我们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出现了经济大萧条,本来还希望能引入国际的创新基金,可是这条投资链却成为了一条债务链。
所以,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再来寻找经济转型出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转型的风险。我个人并不推荐一个地区将所有的制造业都转型为高端产业,就目前的环境而言,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也不切实际。
记者:江苏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张颢瀚:7月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对今后的发展目标做了规划。
在我看来,接下去的产业转型大致有两个方向,一类是瞄准国际市场寻找空间,一类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寻找上下游产业。
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几个省份来说,各自要找到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找到互补的空间,上海转移过来的产业,到江苏来也许就是产业升级,浙江的资金也可以来江苏寻找空间。像江苏南通,近两三年中将计划从上海转移3000多家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建在一片滩涂上,这同样是一种升级。
记者:关于寻找新的转型点,是否可以举几个成熟的例子?
张颢瀚: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做法是重新认识原有产业的现实优势,确立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利用高校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美国东北部用了10年时间在波士顿地区建立了美国第二个“硅谷”,发展了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计算机、新材料、光导通讯、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一跃成为主导部门,给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可以学习德国的鲁尔区,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鲁尔工业基地在煤钢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汽车、电子、纺织、食品等新的产业部门,转变为以煤钢生产为基础,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多部门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引导老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在不发达地区开拓新的工业中心,是比较保险的一种转型方法。像无锡工业设计园,我知道在发展工业设计之前,原来的土地已经全部划给了制造业,他们就与其他的经济开发园区合作,把原来一批制造业统一迁移到一个工业安置点,在这里产出的经济仍分属于各个开发园区,这样可以既保证园区的产值,又为新产业的植入腾出空间,降低转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