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五万人“轧闹猛”
“吉利”号受青睐
· 友好往来
· 百余专家研讨“汉学”
· 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 116台冰箱赠敬老院
· 石榴树下的三块提示牌
· 宁海重拳砸向环境污染企业
· 一国家级培训中心
落户台州
· 吴兴“引智借脑”促转型升级
· 三门虾农不再捕小虾
· 自行车租赁点
设置能否更合理
· 浙江省拟提拔任用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
· 任前公示名单
· 建德引导企业“抱团取暖”
· 书画表达爱国情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微生物吃掉污染物 大对虾“心宽体又胖”
三门虾农不再捕小虾
  本报讯 (记者 叶晖 通讯员 贺军 吕信渊) 这些天,三门县的“马大嫂”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惊喜地发现满市场都是活蹦乱跳、且个大体肥、价格便宜的大对虾。一位许姓“马大嫂”花160元钱一下子买了10公斤对虾,准备放到冰箱里等到春节再吃。她告诉记者,每只对虾足有十七八厘米长,有近一两重,十几年了,这么大的活对虾市场上已是很难见到。

  三门县是我省海水养殖大县,有10多万亩海水围塘养殖。虽然住在海边,但市民们却很难吃到鲜活的大对虾。原因是近年来海水养殖塘虾病频发,养殖户们从三四月份放养虾苗,一般养到六七月份,对虾长到十一二厘米大就忍痛起捕。因为夏季是虾病旺发期,对虾抗病力又弱,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大面积死亡,所以很少有人养到八九月份到了起捕期再起捕。

  当地的养殖户们曾采用冬季翻耕,投放消毒剂、石灰粉杀毒,或往水中增氧等办法杀毒,但还是无法有效解决虾病频发这一“老大难”问题。

  那么,今年三门10多万亩海水养殖塘为何少有虾病发生?原来养殖户们采取了一项“生物修复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养殖塘虾病的发生。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红琴告诉记者,由于虾塘残余饵料和蟹虾排泄物等有机物不断沉淀,造成水质在养殖中后期恶化,或受外界“赤潮”等海洋污染影响,该县每年约有近万亩虾塘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虾病。而生物修复这项新技术,能利用芽胞杆菌、噬弧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吃”掉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水中污染物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据了解,这项新技术是在省市有关专家的帮助下,该县水产技术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验后研制成功的。

  去年,该县率先将这项新技术在新东方水产养殖基地等1万亩养殖塘推广,效果非常明显。新东方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陈小明介绍说,公司1000亩养殖塘在试养过程中,原先混浊的海水变清了,放养的数万尾对虾没有发生一起“浮头”和“泛塘”等虾病现象。花桥镇养殖大户陈彩威告诉记者:“每口养殖塘(20亩),一个养殖周期(一年)的生物修复技术投入约在5000元左右,但水产品的养殖质量和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扣除新技术投入成本,平均每亩增加收入1300多元。”

  据了解,该县自己创新的生物修复养殖新技术今年已在全县全面普及,他们计划用3年时间,争取覆盖率达到100%。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4 三门虾农不再捕小虾 2008-10-7 48256F32002924A6482574B7003326DF[A2-叶晖≈B1-吴雅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