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浙商银行“试”出新空间
· “有心”方能“有为”
· 杭州学军小学喜庆百年华诞
· 千人横渡
钱塘江
· 主要品种乳粉未检出三聚氰胺
· 一个“农民”创造的奇迹
· 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将于近期启动
· 武义企业争抢大龄农民
· 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
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农民”创造的奇迹
——访嘉兴市农科院院长姚海根

本报记者 沈建波 陈培华 通讯员 吴桂潮
  ●人物名片●

  姚海根,男, 196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现任省水稻育种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嘉兴市农科院院长。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记者感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科技工作者用热情、智慧和汗水,忠实践行着这个著名的论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也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创新环境。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进步,不会有姚海根的“奇迹”;而姚海根们始终铭记历史责任,含辛茹苦、发愤图强,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访嘉兴市农科院院长姚海根

  本报记者 沈建波 陈培华 通讯员 吴桂潮

  姚海根总爱自称“农民”。

  在嘉兴市郊王江泾镇的一片稻田里,人们经常见到这个皮肤黝黑粗糙的“农民”,光着脚、卷起裤管,麻利地在田间劳作,虽然他今年已64岁了。

  与众不同的是,这位老人每次下田总戴着眼镜,不时拿笔在小本子上做记录。

  这个特殊的农民,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份——省特级专家、嘉兴市农科院院长。他的办公室就在试验田边上,推开窗,他就能看到田里心爱的“孩子”。

  内行的人都知道,水稻育种是一门艰苦且高深的学问,能育成一两个得以推广的新品种就已十分了得。

  而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姚海根, 30年来却已培育68个水稻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8亿亩,增产粮食70多亿公斤。

  这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姚海根却谦逊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环境,我不可能有这些业绩。”

  对姚海根而言,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一生经历的总结。

  1965年,21岁的姚海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科技人员往往“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连正常的科研都无法开展。细心的姚海根只能暗暗关注国内外水稻育种进展,尽可能地积累知识。

  转机出现在1978年。当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传出喜讯,姚海根和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在兴奋和激动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此时,姚海根已调回嘉兴农科所工作,科研条件得以显著改善。怀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姚海根心无旁骛地投身试验。一年后,通过国外抗稻瘟病种质同嘉兴丰产品种配组,姚海根培育出了处女作——抗稻瘟病品种“秀水48”,并在全省推广,在重病区增产达20%以上,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此,姚海根一发不可收拾。短短10多年间,他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形成了粳、糯、籼配套,丰、抗、优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开创了我省乃至我国南方水稻持续增产的新局面。特别是半矮生型水稻“秀水11”的问世,一举创造了连作晚稻产量超早稻的纪录。

  “从我的经历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着水稻育种事业,而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又促进了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姚海根自豪地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一向种两季水稻的嘉兴农民,因忙于务工,纷纷改种单季晚稻,粮食总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关系民生,也维系社会稳定,姚海根感到肩上的压力,确立了新的科研目标:提高水稻产量与劳作效率。此后,通过遗传育种手段实现大穗与矮秆组装,他培育成源库优化型水稻 “秀水110”,产量增加7%左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令专家们兴奋的是,这一品种高产、优质兼顾,适合机割、节省劳力,符合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趋势,可以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农田里“解放”出来。目前,这类品种已在我省近一半面积的耕地及上海等地种植。

  姚海根颇感欣慰地说:“能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做点事,是一种职责。”

  如今,这个年过六旬的“老农民”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充满活力,整天不离田间地头,在田里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每年冬天,他都要去“天然温室”海南育种,一去就是三五个月,30多年来从未间断。

  天道酬勤。去年,姚海根又捧回了一个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因为姚海根的付出,嘉兴市水稻亩产连续8年超过500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一个“农民”创造的奇迹 本报记者 沈建波 陈培华 通讯员 吴桂潮 2008-10-6 浙江日报000012008-10-0600027;浙江日报000012008-10-0600029;浙江日报000012008-10-0600026;48256F32002924A6482574BA002C0220[A2-沈建波≈A2-陈培华≈B1-吴雅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