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体育新闻
3  4  
PDF 版
· “成绩是最好的回报!”
· 比利亚雷亚尔领跑积分榜
· 姚明新赛季新愿望
· 孙悦伤病初愈现身湖人队训练场
· 14岁女棋手取得中国队首枚奖牌
· 绿城主场两连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成绩是最好的回报!”
——记中国双人划艇奥运冠军孟关良
  站在最高领奖台,胸前挂着金灿灿的奥运奖牌,身后依偎着心爱的妻子,怀抱着可爱的儿子,旁边还有并肩作战的“兄弟”……这一令无数人羡慕的幸福场面发生在北京奥运会皮划艇比赛的最后一天,主角便是中国双人划艇的奥运冠军孟关良。

  “梦想就是蝉联这块金牌。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坚持不到今天,成绩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赛后孟关良这样说。

  8月23日,曾经为中国水上项目创造神话的中国双人划艇组合孟关良/杨文军,在北京又在男子双人划艇500米项目上续写了新的传奇,成为皮划艇进入奥运会84年以来,唯一一条成功卫冕的双人划艇。

  “实在是太累了,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刚冲过终点,我就再也无法坚持跪在艇上了。”在当天赛后的混合区,孟关良对于两人冲过终点便落入水中这样解释。其实比赛也正如其所说。由于赛前两周孟关良腰部受伤,所有人都为最后的比赛捏了一把汗。“我和杨文军准备破釜沉舟,誓死一搏!比赛一开始,我们就憋足了劲,奋力划桨。前350米,我们把对手甩在后面。在还剩下最后150米时,对手凶猛反扑,尽管我俩都在拼命,但体力已极度透支并且严重缺氧,”孟关良在奥运总结中这样描述,“此时,我们及时放缓了节奏,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调整了呼吸。当听到‘嘟’的一声撞线声后,我们腿软得都已经撑不住了。”

  这样的坚持换来的是皮划艇界又一个传奇的诞生和颁奖时那一幕幸福的时刻。当孟关良站在领奖台上从妻子手中接过儿子时,当听着儿子口中喊出“爸爸第一”的话语时,也许往日残酷的训练带来的痛苦与心酸对孟关良来说都已烟消云散。

  孟关良出生在浙江绍兴,9岁练习游泳,1994年进入业余体校,18岁进入国家皮划艇队,至今已近14个年头。虽然身体条件并不突出,但出色的技术令他在国内乃至亚洲鲜有对手。但从雅典到北京,从神话到传奇,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雅典奥运会上,孟关良与杨文军创造了一个东方神话。但之后的2005年,由于多年积攒的伤病爆发,孟关良被迫离开了赛场。然而,怀着对奥运的憧憬,以及妻子一句“先大家后小家”的鼓励,次年10月,孟关良重新回到国家队。但是,刚开始的训练是痛苦的,毕竟孟关良当时的体重已经达到105公斤,要恢复状态,必须先要减掉20公斤的体重。“高强度的训练让我登上码头后,有时连站都站不住。吃饭的时候,手也在不停地颤抖。”孟关良在谈起最初的训练时说。

  然而,作为一名老队员,孟关良知道,有太多的水上人没有听到过自己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没有尽到孝道,也正是有了这些为国奉献、拼命的人,才换回来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始终是激励皮划艇人前进的口号!我拼命用训练来弥补愧疚,用成绩回报父母、妻子和儿子!”

  孟关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至少30公里的水上训练量,几年下来累计划行距离足以绕地球两周半。另外,每天还要进行大负荷的陆上力量练习。从最初慢跑、体能训练,到水上专项训练,到今年三四月份,孟关良已基本恢复到巅峰状态的80%。“各界的支持与关怀,教练的严格训练以及家人的默默奉献,是我们成功卫冕的动力源泉。”孟关良说。

  对于儿子在领奖台上做出的第一手势,孟关良在总结中作了全新的诠释:中国水上人永不放弃,永争第一;团队的力量塑造了神话,团队的力量续写了传奇! 

  新华社记者 苏海萍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体育新闻 00008 “成绩是最好的回报!” 2008-10-6 48256F32002924A6482574D90047E248[A0-新华社记者≈B1-李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