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阳10月5日电(记者 徐晓恩 徐贤飞 通讯员 胡灵敏)“舞蹈应该更美一点,小品的对话应该更自然一点。”今天上午,东阳市文化馆副馆长郑和新带着一批文化干部,趁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来到巍山镇白坦村,指导该村文艺表演队的表演。此前,他们已为该村送去了一本刚编辑出来的《新农村文艺》“乡土剧本”。
白坦村的农村文艺一直开展得丰富多彩,但多年来,由于农村文艺创作人员匮乏,这里的文艺表演队演来演去总是那几个节目,老百姓都已经看腻了。“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白坦村,各村也都因为没有适合表演的剧本,无法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从而使许多文艺活动流于单调。”东阳市文化馆馆长张荣平说,前些年,他们曾编印了两本《农村文艺宣传资料》,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宣传资料内容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如何让基层文艺更丰富?就是让本地人写本地事,本地人演本地戏。东阳市文化馆专门组织该市的文艺创作骨干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文艺剧本创作,讴歌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要求在形式与内容上实现创新。
文化馆的倡议得到了东阳市文艺创作骨干的热烈响应。横店放映集团的伍洵梅,以传承东阳道情为己任,创作出了《枕头风》等一篇篇富于农村生活气息的道情剧本;农民作家楼震旦创作了《山村迎来洋新娘》、《高速公路天上来》等剧本,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婚恋与交通的巨大变化。
“今年6月,我们把这些剧本进一步加工后,编印成了第一辑《新农村文艺》3000册,下发到了全市各地村一级,供他们挑选演出。”郑和新说,第一辑共有作品43篇,形式丰富多样,有小品、小话剧、三句半、快板、歌曲等,甚至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阳道情。
笔者翻阅这本《新农村文艺》,发现内容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题多为颂扬祖国与家乡。歌曲《建筑之乡,东阳人民的光荣》颂扬东阳建筑之乡的光荣,相声《取名的学问》讲述东阳人取名的故事,《一碗长寿面》提倡尊敬长辈,《祖国昌盛万万年》唱出了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巨变。
“有了这本‘乡土剧本’,我们平时排演节目就有新的内容,并且说的都是东阳本地的事,演起来也觉得特别带劲。”白坦村文艺表演队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