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神七问天
3  4  
PDF 版
· 胡锦涛为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题名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对神舟七号载人航天
飞行成功的贺电 
· 为何要先在舱内
等一段时间
· 神七飞船成功着陆 航天员安全返回
· 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 四菜一汤
· 神舟连着中南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9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神舟连着中南海
——党中央与载人航天工程
  日行百万里,遥看一千河!

  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遨游太空68小时27分的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如同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组织、实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

  3天前,就在神舟七号飞船即将升空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目送3名航天员从这里踏上征程,开始太空之旅……

  神舟连着中南海。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2003年杨利伟叩响天宫之门,从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携手飞天到此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圆满成功,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下,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了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

  千年梦想终成真——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引领着中华民族踏上飞天征程

  1986年的春天,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这年3月3日,由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呈送给了邓小平。

  两天之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于10月21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开始实施。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在听取了专家汇报后,江泽民说,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初冬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来临。

  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腾空而起,直上云天……4年后的金秋时节,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向太空飞去。

  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自主创新建伟业——党中央的深情勉励,激励着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

  神舟遨太空,举国心相牵。

  2005年10月15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内,电子大屏幕上交替显示出神舟六号飞船飞行曲线和一组组技术参数,扬声器里不时传来控制中心与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进行联络的通话声。

  下午4时28分,胡锦涛来到这里,同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的航天员进行实时通话,关切询问他们在太空中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殷切勉励他们圆满完成任务。

  一个月后,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正是凭着这种勇气和精神,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奇迹般地在这块土地上变成了现实。

  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

  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党中央明确要求,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要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到研制和发射现场看望科技人员,鼓励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党中央的深情勉励,化作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巨大动力。1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

  科学管理创奇迹——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汇成了托举神舟飞天的不竭动力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

  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工程的进程和质量。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航天工程要坚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2005年9月23日上午,就在神舟六号启航的20天前,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情况和实施意见汇报。

  胡锦涛指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内容新,技术要求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务必要精益求精、确保成功。他要求有关方面加强统一领导,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确保万无一失;遵循科学规律,保证任务成功;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加强各方面的大力协同,形成强大合力,夺取最后胜利……

  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

  严格对工程全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这是党中央对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提出的又一个明确要求。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始终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了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新华社记者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据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神七问天 00003 神舟连着中南海 2008-9-29 48256F32002924A6482574D2004CE1E3[A0-新华社记者≈B1-郭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