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农民深爱的一位乡土文化工作者
· 《第一军规》在京首映
· 宁波话也可在网上读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临安市破天荒地举办了一次个人艺术回顾展,它的主人公是——
农民深爱的一位乡土文化工作者
本报记者 王瀛波 李应全 临安市报道组 张伟星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展览。

  今天,临安市第一次为一位从农民中走出来的乡土文化工作者举办个人艺术回顾展。

  这是一个深受临安人喜爱的艺术展,数百名来自乡间地头的农民挽着裤管、鞋上沾着泥水冒雨赶来,他们站在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片前不时发出惊叹声:“想不到程老师有这么多的好东西。”

  老百姓的口碑是对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传承乡土文化30年的文化工作者程行的最好褒奖。

  一张略带疲倦的脸,说到“水龙”说到“翠花”,立刻眼角眉梢都是笑——今年62岁的程行家住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朱村,30年来,他创作的戏曲作品达30万字,获省市一、二等奖以上达22次,还摘得过“田汉戏剧文学奖”;他编导的16个民间表演艺术作品有15个获杭州市级以上奖,最高至文化部“群星奖”。他还出版了一本35万字的戏曲作品集《称官》。

  这位被农民视为“全能”的文化工作者潜心为农民服务了30多年。他为农民写,辅导农民演,演给农民看,一步一步地引导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民在自娱自乐中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生活的快乐。

  写农民、农民演、农民看

  程行为什么这么受农民欢迎?因为他的劳动、他的艺术跟农民“心贴心”,他创作、排演、辅导的40多个艺术作品,素材大多数取材于农村,反映的是农民。

  《翠花更衣》是改革开放初期程行创作的方言戏剧小品。据他回忆,那时,农民生活有改善,但是农民习惯了穿着朴素的服装,穿着打扮还不敢改革,妇女不敢穿漂亮衣服出门,更不敢佩戴手饰。程行写了这出小品,讲述外出打工的农民阿狗为妻子翠花买了一条时髦的裙子,回家后,想尽办法重新包装妻子的故事。当年,农村大嫂看了这个小品后,都穿起了花裙子。小品下基层演出30多场次,演到哪里,哪里就刮起了一阵“更衣风”,1993年,获得了田汉戏剧文学奖。

  《赛龙舟》《乐平蚕龙》《八戒背媳妇》《龙腾狮跃》等一大批,也都取自农民真实的生活,既有时代特色,又富于教育意义。

  程行几十年身在农村,十分熟悉乡土文化。他说:“农村沉积着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艺术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总是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水平”“定作”节目,并且,及时根据群众的意见修改。比如,在创作《临安水龙》的水龙号子时,程行写了好几种歌词,大伙都感觉不够顺口。他想起老人们以前说过的“船工号子”,便信手拈来:“水龙入江年景好,龙降恩泽祥云飘。驾起龙舟煞格里地摇,摇出一条金光道。”农民们一唱,朗朗上口,十分喜欢。

  朱村村民谢华新白天跑运输、晚上舞狮龙,说到程老师,就是一连声的感激。从小喜欢唱唱跳跳的他,成家后被生活压得少了很多笑声。程老师到村里来排练《龙腾狮跃》,欢快的锣鼓让他丢开烦恼,举起了“龙”身,往日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艺术的熏陶、有益的教育、

  生活的快乐

  在程行的带动下,青山湖街道朱村的民间文艺队伍迅速壮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文艺骨干,不少人参与创作、组织演出。村里的腰鼓队、花轿队、龙舟队、越剧演唱队等文艺队伍,从5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程行还受到其他乡镇的欢迎,多次发生“抢”程行去辅导的事情。全市有50多支文艺队伍是他一手组建、培养起来的。程行的劳动,不仅为临安农民带来欢乐,也让在临安务工的外来人员有了文化享受。记者在朱村观看《龙腾狮跃》排演时,就听到几位贵州来的青年的开心话。

  每到入夜时分,在朱村听不到“哗啦啦”的麻将声,有的只是越剧声声、腰鼓阵阵。在可以容纳600多人的村礼堂,常常会有一人高歌、众人响应的动人情景。去年浙江省越剧团送戏下乡时,当地的阿娟姑娘和54岁的骆杏珍阿姨自信地走上舞台,和专业演员对唱,让后者吃了一惊。

  程行深有感触地说:“农民自己演出本土艺术,在参与中找到了自信。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才有创造的活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临安市委宣传部长章燕说,程行是一位深受农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家。他把根扎进人民群众深处,汲取营养,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了农民们的生活。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受到了有益的教育,收获了快乐。农民需要一大批像程行老师这样的文化工作者,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构建融吴越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一炉的先进乡土文化。

  农民文化走向了世界

  说起去年的那次捷克之旅,朱村村民俞树标就两眼放光。他说:“程老师带我们把农民文化‘种’到了捷克,我们舞龙的照片上了布拉格报纸的头版头条!”去年8月,程行自编自导、当地农民倾情演出的《龙腾狮跃》走出了国门,应邀在捷克的11个城市和乡村演出了27场,引来了上自捷克总理、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喝彩。

  程行创作的《八戒背媳妇》,从临安森博会,“背”到了杭州狂欢节,又“背”到了法国尼斯狂欢节,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每到一处,总能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程行有一股“痴”劲,他做事很“全”又很“实”,编词作曲、设计舞美、当导演、做道具,他都一手包办,十分认真。72岁的张锡荣老人向我们介绍说,程行在家里研究水龙,像着了魔似的,三更半夜忘了休息,被儿子称作“独头”(傻子)。他在三口乡秋口村指导农民排练《临安水龙》,骑摩托车摔得浑身是血,被老伴关在家里不让出门,可是第四天他就偷跑出去继续排练……

  在艺术回顾展的结尾,程行用一首小诗来概括了他在农民群众中“种文化”的心得:“步涉艺海竭心血,挥就秃笔疾病患。抱病退休童心在,再研新墨慰胸怀。饱蘸朱砂绘红图,不落红日天不晚。”程行为农民文化服务的雄心由此可见一斑。

  (本报临安9月2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农民深爱的一位乡土文化工作者 本报记者 王瀛波 李应全 临安市报道组 张伟星 2008-9-27 浙江日报000052008-09-27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