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行过程中,从一些细节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省公安厅交管局副局长宋晓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文明出行也是一种文化。
他说:“交通安全用一句话来讲就是速度问题。多少起交通事故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碰到了一个错误的速度交叉。而这个交叉的催化剂往往就是不文明的交通习惯。”
他举例说,今年以来,杭州郊区接连发生多起黄沙车伤人事故。一个个惨烈的现场背后,常常伴随着一声声叹息:如果当时速度慢点就好了、如果骑在慢车道就好了、如果不带人就没事了……可是就有人把车子开得飞快,只图一时刺激;有人闯红灯,只为了赶一个聚会;还有人把车骑过停止线,恨不得从车流中穿过……危险的一幕幕,让人揪心。
在宋晓春看来,外在监督机制的不足,少数公民公德意识低下,直接导致了他们视交通法规为无物。“交通出行是对公民文明道德素质的集中检验,加强自律和社会约束力最为重要。”他说,这样的理念已经逐步融入政府的决策中。近年来,我省加大了社会监督力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培养公众文明出行的良好意识和氛围。
例如,去年全省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4个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首批10个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城区)举行了“文明出行”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向不文明“顽症”全面宣战。杭州还开展了“文明从脚下起步——万朵玫瑰送文明人”志愿者活动,在市区主要交叉路口,每天早晚都有志愿者配合交警劝导行人、车辆改变不文明交通行为,并将玫瑰送给那些遵守交通规则的出行者。
宋晓春认为,文明出行是一种文化、一种软实力。只有把公民的“出行文明”提上去了,行之有效的城市“出行文化”才能形成。
他说,培养文明出行的文化环境,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首先是公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