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丽水资讯
3  4  
PDF 版
· 青田工业在转型升级中“强筋壮骨”
· 云和木玩牵手童话幼教
· 遂昌:困难学生每月领100元生活费
· 青田:投入2300万元提高教师工资
· 遂昌开启“创意旅游”大门
· 庆元与浙江林学院开展全面合作
· 庆元五年转移农民两万多人
· 梅山中学学生频获大奖
· 秋至农家收获丰
· 绿意环绕龙泉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秋至农家收获丰
——莲都区新农村建设纪实
  稻果飘香丰廪足食的季节,走进莲都农家,处处可见收获的喜悦。门前的柿子、村边的桔树、山上的板栗,昭示着生活的厚实、甜美。而房前屋后、村边道旁的环境和原有规划,因为“十百工程”、“精品村建设”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截至今年8月底,莲都累计开展村庄整治219个村,累计受益人口18.8万人,农民受益面达到76%。

  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陈瑞商说,正是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使莲都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得到了同步改善,整治、建设与管理获得了同步推进。

  变门脸——

  臭池塘变荷花池

  几年前去过太平乡小安村的人,都会对村里的那块“风水宝地”心生遗憾。一口四四方方坐落于村庄正中的池塘,原应该鱼儿肥美、荷花飘香,却因卫生陋习的影响,成了垃圾漂浮、污水直接排入的臭池塘。

  “2005年村庄整治工作开始后,我们村第一个下决心改造的就是臭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黄陈庭介绍,当时挖掘机在塘内整整忙了一个多星期,清理出的污泥足足有2000多立方米!租住在荷花塘边上开诊所的邓发生第一个拍手称好,他说,以前池塘臭气招蚊虫、苍蝇,夏天一个月杀虫剂就要用掉3瓶,如今却满眼荷叶田田,令人赏心悦目。

  改变脏乱差环境,是“十百工程”的首要目标。几年来,莲都区累计投入2.58亿元,完成小流域治理和河道整治72.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2万平方米,拆除简陋厕所、露天粪坑和猪牛栏5912处,新增公共厕所197座……通过村庄整治,各村的河水变清了,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

  变方法——

  整治走出增收路子

  打扫门庭,为的是开门迎客。自村庄整治实施以来,一些整治村结合自身特点,跳出原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割裂的、狭隘的思维模式,从村庄整治工程实施中挖掘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收亮点,挖掘村庄特色,因地制宜搞整治。

  走在堰头村樟树掩映的村道上,飘荡的农家乐旗幡,与村路尽头的通济堰,形成一种现实与历史的交相辉映。作为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堰头村不仅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整治村庄,还与在“古堰画乡”范围内的21个整治村一起,结合“古堰画乡”旅游开发规划,量身定做了整治方案,通过高品位的改造,堰头小村完成了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完美转身。

  丽新乡黄岭上村在给村庄“变脸”中,不仅铺路建亭,还在湖中开发月亮湖、钓鱼岛旅游项目,在300多亩的滩涂种上樱花, “游客漫步湖畔,樱花掩映身影”,吸引城里人留恋忘返。茶叶村大港头镇杨山村,为打响绿色生态茶叶品牌,杨山人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茶叶交易市场,茶文化展示、茶园生态休闲旅游应运而生。

  变心情——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让群众亲身感受和倍加珍惜整治带来的变化。黄村乡下郑村村民自力更生、人人动手,每家每户粉墙用的黄沙、水泥和浇筑自家门前小路的混凝土,村里没有花一分钱,都是由农户自发去村级料场肩挑背扛来的。村民说,村委会主任郑良祖为了村里搞整治,放弃了在外经商的机会,回到村里一心一意搞整治,自己投工投劳美化家园更是分内事!

  村庄整治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交给群众,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落后面貌,村民思想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莲都报道组 纪正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丽水资讯 00013 秋至农家收获丰 2008-9-27 浙江日报000132008-09-27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