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当年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爱尔兰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参赞裘凯有些遗憾地说,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联络。
“你要知道,那时电脑、网络远远没有现在普及。”这曾经是当时爱尔兰社会的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大学毕业后,到海外工作或是移民。于是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情形,爱尔兰全国的人口比过去要少得多,而在全世界的爱尔兰后裔却多达7000万人。
“现在,情况已经在改变。”裘凯说,这是他在最近30年感受到的爱尔兰的最大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希望在本国工作,移民海外的热潮已经退去,甚至还有移民不断“回归”。
传统上,爱尔兰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资源并不丰富,属于内向型经济,到20世纪70年代初,整个国家还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爱尔兰经济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西欧发达国家。1985年,爱尔兰人均生产总值约5000美元,大大低于英、法、德等国近1万美元的水平。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经济持续高增长,一度维持在4%到5%之间,是其他欧盟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三倍。
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爱尔兰腾飞的翅膀。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政府就意识到世界将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多个技术研究院,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软件园区作为发展载体。从1985年以来,爱尔兰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增长了150%,并一直是其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首要开支。如今外国大公司之所以青睐爱尔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爱尔兰拥有大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比其他国家更具有适应高技术发展的能力。在2000至2006年国家发展计划中,爱尔兰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资金是25亿欧元。
成功吸引国外公司是它向高技术国家转型的因素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爱尔兰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直接促成爱尔兰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
爱尔兰软件产业突破带动了整个爱尔兰经济的发展。2006年,爱尔兰人均GDP超过欧美和日本,在全球列第5位。目前,爱尔兰已经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欧洲国家,爱尔兰的经济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为开放者之一。这使得爱尔兰成为了全球商业环境重要的参与者,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这个自然资源有限的小国所能达到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