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农村婆婆进城带孙子
城里儿媳要她先体检
· 人命车损
孰轻孰重
· 员工旷工一天
最高罚款1000元
· 卖不掉的梨,做成梨膏糖
· 把减免学费机会
让给更困难的同学
· 上海推广
“地铁+自行车”
绿色出行模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梨子丰收,卖梨却成了难事。如何找到出路?记者在永康找到了答案——
卖不掉的梨,做成梨膏糖
本报记者 洪加祥 通讯员 叶宁 李欣昌
  眼下,衢州至常山的公路边,梨摊一排溜。

  50多亩梨树,好不容易今年全结梨了,家人欢天喜地忙着摘梨,堂前屋后摆满青梨。但梨不能当饭吃,如何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家人喜中生忧……摆梨摊的常山农民王根明对记者实话实说。

  王根明说,随着北方水果大举南进,他们村里的梨,去年都烂在山上。今年梨子大丰收,村民卖梨就更难了。他希望记者帮助农民反映一下,让有加工能力的食品企业到村里来收购。

  增产不增收如何找出路

  以梨树为主要经济作物的永康市唐先镇清塘庄村村民也面临卖梨难的问题。在村口,摆梨摊的村民施绍章告诉记者:“全村种了400多亩的梨树,品种主要有翠冠、黄花等早中熟蜜梨,现在家家都在摆梨摊,寻找出路。”

  来到村民金方淦家,记者发现他家没人外出摆梨摊。金方淦对记者说:“今年天公作美,梨的产量上来了,家里有10多亩梨树,年产梨2.5万公斤。要在以往,最多只能卖掉1.5万公斤,余下的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山上。”

  奇怪的是,记者在金方淦家没看到梨的踪影。原来,种了20多年梨的老金,去年开始尝试把梨做成梨膏糖。现在,他自家树上的梨全部用完了,已开始到附近农村采购鲜梨。

  老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鲜梨售价每公斤4元,做成梨膏糖可卖到每公斤100元,而100公斤鲜梨可做成5公斤的梨膏糖。此外,鲜梨存放时间不长,做成梨膏糖保质期为一年。

  老金说,这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去年他开始尝试用祖传秘方做梨膏糖。为了做得原汁原味,他还让儿子从网上下载食品卫生标准,并把做成的第一罐梨膏糖,送到市有关部门鉴定。之后,他把第一批梨膏糖送给城里的朋友。结果,朋友吃了后都说,没有加任何其他成分的梨膏糖真不错,润肺止咳祛痰确实有奇效,还有人到村里向他订货。接着,老金拿着梨膏糖参加金华市、永康市举办的农展会,梨膏糖一天就被城里人买光。头炮打响后,山东、安徽等地有人慕名前来求购,去年梨膏糖销售额达3万多元,让“死梨”变成了“活梨”。

  “我们可以包销!”

  于是,村里40多户果农请金方淦担任理事长,组建方圆果业专业合作社,要以梨为原料,生产梨膏糖,帮助村民解决卖梨难。

  这种“抱团”方式集合了全村的力量,可把梨膏糖产品做大做强。老金表示,希望通过合作社这种现代企业的运营模式,让梨膏糖这一传统民间产品焕发青春。

  目前,永康市有关部门对老金家传的梨膏糖操作工艺进行改进,并加入杏仁、山楂、川贝、桔梗等数味药材,使其在止咳化痰、平喘润肺、生津开胃方面的效果更好。

  听说现在常山果农卖梨难,金方淦请记者捎个信:“他们有多少剩梨,我们不仅可以包销,还能告诉他们如何制成梨膏糖,再由我包销!”

  为此,记者将此消息告诉了远在常山的果农。知道自己的梨子有了销路,王根明很高兴,他表示要到永康拜师学艺。

  老金告诉记者:“我们下一步将与医学院校专家联手,在‘清塘梨膏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产品,如滋补类梨膏糖、保健类梨膏糖等。同时,将目前半机械化生产工艺,改为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扩大梨膏糖生产销售规模,帮助农民解决卖梨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卖不掉的梨,做成梨膏糖 本报记者 洪加祥 通讯员 叶宁 李欣昌 2008-9-22 48256F32002924A6482574C2001C8443[A1-洪加祥≈A5-叶宁≈B1-马瑛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