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专版
3  4  
PDF 版
· 23年,不变的则是他的感恩
· 那半小时,见证的是他的一生
· 平凡的人生
永恒的精神
· 一瞬间,倒下的是身躯,矗立的是精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半小时,见证的是他的一生
——革命烈士、建德市大同镇干部邵国土追记
本报记者 朱海兵
  这把烧得焦黑的柴刀,如果有灵性,它会哭泣。因为只有它,见证了一个救火英雄的最后一刻。

  邵国土,建德市大同镇城建中队中队长、环卫所所长,今年3月4日中午,在参加扑救大同镇寻芳村森林大火时,因公殉职,时年52岁。

  半年多的日子过去了,循着邵国土当时救火的山路,两侧已重新长起了茂密的青草。只有那漫山遍野还在砍伐的焦黄树木,告诉着人们,那一场山火的迅猛与惨烈。

  熊熊烈火中,一个拿着柴刀、独自前往山里察看火情的无畏身影,仍是那般的清晰如在眼前——

  只要有需要,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3月4日11时整:10多分钟前接到火情电话的邵国土,从镇政府率先赶到了火灾现场,遇到傅金余等5名前来救火的村民,当即嘱咐他们在相对安全、紧邻茶园的山上开辟隔离带,自己只身前往山里察看火情……

  对邵国土来说,只要工作有需要,冲在最前面,早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城建中队中队长——最容易得罪人,环卫所所长——最累最不起眼,邵国土却一肩双担长达10年。

  10年前的大同镇,垃圾乱倒,车子乱停,摊子乱摆。邵国土身体力行,带着城建队员和环卫工人,倾心尽力,从一点一滴开始改变着镇容镇貌。

  邵国土的家在附近的李家镇长林村,距大同镇10多公里。但10年来,每个工作日,他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去年除夕的傍晚,环卫工人余新华最后一个离开环卫所,走到街上却发现邵国土还在一个点一个点地检查卫生。直到夜幕降临,吃年夜饭的鞭炮声响起,邵国土这才急匆匆地往家赶。次日一早,余新华又看到他已带头在清扫街道了。

  “他平时一有空就在街上转,看到地上有废纸或塑料袋,他会马上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城建队员黄志林说,邵国土对工作上的事,十分较真,也从不退缩。大雪封道,他徒步两个小时,走了10多公里的路,为的是加固农贸市场顶棚;大雨之夜,他冒雨从家里赶到镇上,抢修烧坏的变压器,为的是居民及时恢复用电……

  直到现在,大同镇有不少人还舍不得删去手机中邵国土的电话号码,他们说:“真希望还能拨给他。”

  只要有可能,他总是先想到别人

  11时10分左右,往山里的路上,邵国土遇见了76岁的老党员叶春兰,她正拿着柴刀小跑着要去救火。他一把抢过柴刀:“大妈,你快回去,里边太危险,救火的事我们去做!”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满头银发的叶春兰泪眼模糊,她指着弯弯曲曲的山道硬咽着说:“他总是先想到别人,如果他不劝阻,我可能也不在了。”

  “我从没有碰到过像他这样的好人。”当时一听邵国土牺牲的噩耗,在镇上经营钢材店的周志华,立即跑到山上寻找,哭倒在邵国土的遗体前。2001年,下岗在家的周志华开店,钢材占道,还噪声扰民。邵国土不是一禁了之,而是陪着他一起跑了10多天,帮他落实了离居民区远一点的店面。

  “邵国土总是说,想别人就是想自己。”与邵国土一起从小玩到大的长林村村民吴良俊说,每年寒暑假,邵国土家就成了免费学习班,挤满了孩子,不少是留守儿童。邵国土不仅叫上大学的女儿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还掏钱为他们买学习用品。

  邵国土的妻子没有工作,女儿上学,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倾力相助:村民吴海娥的丈夫在江西因车祸丧生,他出钱出力,主动帮忙安排后事;村民吴连根夫妻都是盲人,他经常接济,并嘱咐家人多照顾;这些年,他还一直悄悄资助着村里的几名贫困学生读书……

  只要有机会,他总是拥抱这土地

  11时34分,大同镇副镇长蔡爱珍接到邵国土的电话:“我周围都是火,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从生至死,都不曾离开。”大同镇干部和村民寻找到邵国土遗体时,已是当日12时40分,浑身焦黑的他,双手深深地插在土里……

  这土地,或许就是邵国土最希望的归宿。18岁就成为生产队长的他,只因当兵服役离开过老家4年。此后,成为乡镇干部的他,多次起起落落,当过副乡长,也当过一般科员,但他始终很坦然:“做人心要平,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有这么一份工作,已经很满足了。”

  做了20多年的乡镇干部,他的农民本色一点也没丢。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先干个把小时的农活。下班回家也肥桶不离肩,锄头不离手,家里的承包田,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父亲经常提着满满一篮菜回来,分给左邻右舍。”邵国土的女儿邵菁说,她经常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去,因为无论亲人还是村民,大家都还在经常念叨着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3 那半小时,见证的是他的一生 本报记者 朱海兵 2008-9-20 48256F32002924A6482574C9004A3374[A1-朱海兵≈B1-周天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