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观的肌理是旧的,里面的设施却是现代、人性化的。
67平方米是这里最常见的户型,记者看到,这套房子分上下两层,下面有客厅、卫生间、厨房间,中间还有一个一两平方米的天井,上面有南北两个卧室。屋子里通了自来水、煤气、污水管道、有线电视。
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是张婉珍老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改造前,张婉珍老两口和小儿子一家三人,三代同堂住在一套80多个平方没有卫生间的房子里。
而当时这里所有的居民,户均不到20平方米。
“这里的房子,多是100年以上的,剩下的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职工宿舍,基础设施都很差了。”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汪宝焕清楚记得,原来的三个公共厕所还是由他经手建起来的,每天早上,三个公厕门口都会排起长队。
拆迁之前,汪宝焕对居民做过调查,有70%的人表示想住新房子,30%的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想住回老房子。
考虑到多方面的需求,有关部门给出了三种搬迁安置方法:原地回迁、新房安置和货币安置。
原来住房面积少于48平方米的,可以按建筑面积48平方米保底安置,多出的面积按优惠价购买。
施工方对原来的1112户老房进行了重新整合,组建了300多套回迁房,这意味着可以满足三分之一居民回迁的要求。
哪家先选,选老房还是新公寓,选这套还是那套,按照去年10月5日居民集中摇号出来的号子顺序来排序。第一批参与摇号的有642户,第1号是“吉祥寺弄21-202号的陈龙”,第642号是“桥西直街102-22号的戴爱凤”,居民们很高兴,说这是“龙头凤尾”,吉利。
老高那天摇了一个“71号”,住回来的心愿应该是可以实现了。听说这里会恢复过去运河商埠的商业街区,老高说他想挑一处靠里一点的,清静。
张婉珍的想法不一样,她喜欢挑热闹的地方住。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张大妈,年轻时候是居委会的干事,这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她几乎都能叫得出几个名字。
“前两天,几个街坊邻居到我家来串门,我们还商量着,以后还做邻居。”
负责桥西街区改造的设计人员,同样没有忘记给这些街坊设计一个交流的空间。记者发现,几乎每套房子都被设计进了一个天井,小的一两个平方米,大的有五六个平方米,还有的是三到五家拼成的一个大合院,有的还在院子一角留了一眼古井。
“天井是江南民居中一个很重要的建筑元素,小天井可以让房子更加透气,几家拼在一起的大天井,则可以让居民互相走动,让心变得透亮。”作为工程主要的负责人,谭永朝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天井有着很多期待。
对于改造方来说,天井不算住房面积,实际上是件非常吃亏的事情,但是他们希望这一用心良苦的设计,能给回迁的老居民增加一些老街坊之间的温情,成为这块历史保护街区的又一处人文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