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重要组成部分,拱宸桥的桥西街区一直带着沉重的历史烙印。
拱宸桥是杭州京杭运河的第一站,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拱宸桥一带被称为“北关夜市”,米行、木行、土特产行、材炭行因为运河便利的交通,都在这里沿河筑店。
这里也是杭州近代工业开始的地方。1889年杭州第一棉纺印染厂(杭州通益纱厂,即后来的杭一棉)就建在这里,到了1897年的时候,这里的工人已经有1200多人,桥西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纱厂上班的。
商人、经营店小老板、码头搬工、工厂职工、平民百姓,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混居在这个空间里,让桥西产生了多样化的文化,建筑也因社会阶层的丰富而风格各异。
从明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
看起来很普通的几幢宿舍筒子楼,这次也作为历史建筑被保存了下来。知道老底子的居民告诉记者,别小看这几幢筒子楼,在当年,它们可是这里最“豪华”的职工房。
“我们所保护的建筑,不仅仅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子,还包括更多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近现代建筑。”谭永朝告诉记者,这些楼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风格,记录了那个年代历史信息,属于非常典型的“二十世纪遗产”。
“1932年的自来水管”,这次也成为了这个街区的文化之一。那个时候,能通自来水管的地方,是城里最洋派的居民区。如今自来水管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这次改造被挖出来后,放进了博物馆。
小河路上,解放初期建的杭州1路公交车车站旧址将被永久保留,让人不禁会想像在杭一棉一带上下班等车的工人。
桥西码头的土特产仓库,过去是卸货的主要场所,如今这里将被改为刀剪和伞业博物馆。
货运用的起重机,工厂架空形式的送水管网,这些工业时代的历史遗迹全部都得到保护。
“历史不是单一的断层,而是一代代的建筑叠加,只有这样的桥西,才是一个完整的历史风貌。”谭永朝说。
在桥西的规划书中,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联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改造、市民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留存于生活的文化,也许,这正是规划者想实现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