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聚在
胶片中的历史
唐旭支起放映机,小区地下车库黑黝黝的空间里出现了一片彩色的画面。这是位于杭州临平的一个小区,邻居们已经围拢在这里了。这个晚上,唐旭要放的是《王老虎抢亲》。
这种情景唐旭并不陌生,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去公园里看露天电影,也是这样,孩子们跑来跑去,追逐嘻笑;大爷、大叔、大妈、大婶碰到一块儿,说说话,聊聊天,难得清闲。
电影在那个时候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无论男女老少,人们大都爱看电影;而电影给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许多影片都已深入到人们心里。就说这部《王老虎抢亲》吧,小时候一看到就笑。电影的故事离奇曲折,这么多年一直忘不了。
去年他迷上收藏老电影胶片和电影放映机后,马上就想到这本片子,到处去找,终于在淘宝网上找到这部拷贝,但已被人捷足先登了。只好委托卖家再帮他寻找,过了7个月后才收到。唐旭第一时间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他说,反正我也要看一遍,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看呢。
唐旭说,他已经收藏了100来部老电影的拷贝,虽然不算什么古董之类的贵重物品,但他都当成了宝贝。
他说,电影拷贝收藏是相当繁琐的,储藏胶片的湿度和温度非常讲究,太干太潮都不行,太干容易断裂,太潮容易褪色。为此,唐旭专门辟了一个储藏室,分门别类隔好层,每个月都要抽检。一会儿要吸湿,一会儿要加湿,业余时间因此忙碌了许多。
好在他对胶片、电影放映机都不陌生。之前,唐旭在福州的部队服役,一次巧合,他当上了广播员、放映员。“没有在部队的那段时光,可能我也不会走上这条电影收藏之路吧。”
和许多胶片收藏爱好者一样,唐旭有自己的偏爱。在胶片收藏中,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主角”,相对来说,科教片却不太引人注目。而唐旭却从不少被人遗忘的科教片中看出了门道,看出岁月的记忆。
农业、科学普及和自动化控制这样的话题都让他津津乐道。“最有意思的一部叫《蚂蟥》,里面有描绘蚂蟥的身体构造,生长过程,还有告诉你如何防止被蚂蟥吸咬,场景很生动。小时候我们都要下田劳动,蚂蟥我们在田里很常见,看了让人收获很多,好像回到了童年。”
和许多收藏者不一样,唐旭并不执着于收集某个胶片。如果有朋友特别想要,而他又有,他也会割爱。他想,收集电影胶片,更多的是和心里的某段记忆打交道。不过,在转让之前他会用DV拍下精彩的画面,留作纪念。
唐旭说,每一卷胶片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保存好的胶片一般都附有技术鉴定书和放映记录,这个胶片在某某电影院放映,放映的场次以及谁放映的都有记录。比如,那部唐旭钟爱的《王老虎抢亲》已经被播放100多场了。这种电影院漂流式的记录和播放,让那些老电影胶片变得格外珍贵。
和唐旭一样,邵小林对于电影有着差不多同样的记忆。
露天场地上,比如,在公园的两棵大树间,挂起一大块白底黑边的幕布,大喇叭里播放着音乐,早早吃完晚饭的人们闻声而来,拿着小板凳,抱着小孩,手里扇着扇子,有的还带上一杯茶水。天色渐暗,音乐戛然而止,人们一下子静了下来。一束光柱从放映机射了出来,随后银幕上出现文字。
和唐旭不一样的是,40岁的邵小林已经把收售电影放映机和胶片当成自己生活的重心。
8年前,已经从商的他偶然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了一款长江F16老电影放映机,就把它买了下来。就是从这台机器开始,小时候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记忆一下子被勾上来了。
邵小林的老电影胶片都来自民间,他了解到,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一些电影公司保留着大量老电影胶片和放映机,于是他到六安金寨老区、江西吉安等地去收集来成卡车的电影胶片。每天他要腾出差不多四个小时来整理影片,不要看每个盒子都锈迹斑斑,大多数的放映效果仍然很好。
现在,他收藏了100多部老式电影放映机和2000多部电影拷贝。修理后,根据胶片的成色、完整度,一部普通的老电影胶片价格在100元到400元不等。他在安徽合肥有了自己的铺位,还开设了网站。把兴趣做成了生意。
他告诉我们,其实,像电影放映机的变化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折射。“长江F16就是当时国家比较成熟的机型。”
早期使用的放映机是8.75毫米的,画面比较小,投射亮度也不够。以后升级成16毫米的,这种机型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使用,比较轻巧。上世纪90年代,电影院里大都采用35毫米的座机,体积庞大但性能稳定。现在甚至有数字放映机了,这也是将来的一个趋势,那样,胶片就彻底退休了。
再比如放映机用的灯,以前的灯强度不够,环境不够黑放映效果就不好了。现在使用氙灯来做光源,它一般可以达到3000至5000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改善。邵小林记得,当初买那台长江F16花了400多元钱。这台机器当时已经不能放了,他去找修家电的师傅来帮助。现在,一般的放映机故障他都能排除了。
据邵小林介绍,买他的放映机、老电影胶片的人各地都有,既有来自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新疆、云南这样遥远的边疆。其中不少都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觉得用老式放映机看老电影是一种回忆、一种品位。最近这一年,他已经卖出老电影胶片700多部。
他的客户中,邵小林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湖北姓卢的农民企业家。他的影片拷贝库比一般电影院的还大,要用500平方米的一间房子来装。光源和影像器材也很先进,甚至去上海采购一些设施比较完备的最新型放映机。
邵小林说:“只要你打电话过来,大家有需要,我就去放电影,而且是免费的。”每个星期他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而放的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他说,上个星期他放的是《上甘岭》。
一个与朋友一起欣赏
老电影的节日
在桐乡电视台工作的寿小均是个不折不扣的收藏迷,他已经珍藏了上万张老唱片。电影胶片可以说是他由此引出的一个副业。
说起这方面的道道,他如数家珍。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的普及,忙碌的电影放映机开始闲置起来。特别是在农村,许多电影公司都不营业了,放映机和电影胶片甚至直接处理给了废品公司。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慢慢地,大批电影胶片进入收藏市场。近两年电影胶片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也开始上升,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经典影片胶片价格要在数千元乃至上万元。
这其中,纪录片的胶片是最有价值的。而且,纪录片往往放映的次数不会很多,影像质量保存得比较好。这些影片能直接勾起亲身经历者对那段时光的回忆,而年轻人看过后又会觉得新鲜、有趣。寿小均的胶片收藏也以纪录片为主。
他说:“老唱片和电影胶片都是一本百科全书,每一样都有很深厚的内涵。要靠个人是很难理清楚的。不要说收藏了,就是把历史上发行过的胶片和唱片分门别类整理一下,都是个人很难做到的。我们收藏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爱好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收集,并且要有十分的耐心。”
寿小均收藏的胶片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他手头上已经有几百部,包括各个时期的《新闻简报》,像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外宾等珍贵的镜头。再比如,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电影新闻纪录片,全方位报道了我国自力更生,从生产到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市场价格一般在3000元左右,且有价无货。此外,像交响乐《沙家浜》,《黄河协奏曲》,钢琴伴唱《红灯记》等,都是比较珍贵的优秀纪录片。
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彩色胶片是进口的,价格昂贵,1米空白彩卷要1美元左右,拍一部彩色新闻纪录片用几百米彩卷很正常,成本昂贵可想而知,所以电影新闻纪录片目前这个价格,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说起几部比较难收藏的胶片,寿小均说因为自己在广电系统工作,有点便利的优势。记得一次,他就是托了一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广电系统朋友,才找到了一部遍寻不着的胶片。
寿小均房间的各个角落都摆放着放映机。其中一台格外小巧,乍一看以为是一台显微镜。这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产的电影放映机,它的中文名称为辛普逊牌精密投影机。
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放映机没有还音系统。前面镜头可以自由移动,任意调节焦距,传动系统由供片、输片、卷片等部分组成,从供片到卷片只有18厘米距离,可见设计相当精密。
这样一台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电影放映机,总重量只有5公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机身上那凹凸雪花纹油漆仍然完好无损。部分弹簧开关灵敏度很高、弹性很好。一些老零件至今仍然很光亮,几乎跟新的一模一样。只要在机身的油孔中适当注入一点润滑油,且装上8毫米电影胶片,就可以欣赏早期的无声电影了。
他说最近几个杭州的朋友和他约好,要在国庆节一起欣赏老电影,侃侃当年的电影往事。对寿小均来说,这是过节最好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