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金华资讯
3  4  
PDF 版
· 义乌抛“金彩球” 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 不放弃,就有希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放弃,就有希望
——张小贵的传奇人生
□ 徐贤飞
  不放弃,就有希望

  ——张小贵的传奇人生

  □ 徐贤飞

  眼前的张小贵,中等身材,健硕,容光焕发,笑声爽朗。

  “我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我相信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也相信世上没有走不过去的坎。”当我们问起张小贵,为何总是整天脸带笑容、笑声爽朗时,他这样回答。的确,一个能够把自己从病榻中救起来,能够让自己“起死回生”的人,人生的态度应该是自信乐观的。坐在茶室里,要了杯铁观音,跟张小贵的聊天就这样开始了。一个“久病成良医”的故事,一个面对绝境不屈不挠的故事,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也让我们久久无法平静。

  张小贵是东阳巍山镇三单人,家境贫寒。1978年,张小贵从金华卫校医师专业毕业。意想不到的是,因其优异的成绩,校方要求他留校任教。为了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当好一名卫校的老师,经学校选送,他又到浙医大进修人体解剖学。两年的时间里,他泡在医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钻研,想尽一切办法,向有关专家教授以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广博汲取,使他的医术达到了质的飞跃。当他再次回到母校时,已经是位有着丰富人体解剖知识的老师了。随后,他在金华卫校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岗位上执教了整整10年。“人家是十年寒窗苦读,我是十年教坛苦练,在送走一批学生的同时,我对人体解剖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张小贵回忆说。

  1988年,张小贵被调入金华市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从此与法医结了缘。张小贵干起工作来,有着“拼命三郎”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医人员配置紧缺,工作强度非常大,整个公安局只有他一个法医。张小贵接任法医工作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早点做鉴定,给办案的民警提供点线索,也能够早日破案,这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小贵开始没日没夜拼命地工作,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哪里有案件,哪里就有张小贵的身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从无怨言。慢慢地,张小贵以精湛的鉴定技术,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领导的好评。民警们常说,张小贵的鉴定技术,真是神了。

  其中有个案例,现在还常被许多民警津津乐道。1991年1月20日下午4点左右,有个砍柴人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积道山顶上乱坟堆间发现一具无名尸骨。公安刑警接到报案后赶到现场已近傍晚。张小贵认真勘察,鉴定死者为女性,年龄22岁左右,死亡时间五六个月前,确定是被柴刀砍死的。为了慎重起见,公安部门又将这具尸骨送往省公安厅复检,结果与张小贵的鉴定结论一致。由于有了正确的鉴定结果,这一案件很快破案。

  “这都是作为一个法医应该做的。”张小贵说,法医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准确有效地完成。正是凭着他这种坚忍的毅力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凡是他经手鉴定的案子,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的差错,不仅赢得了组织和同行们的充分信任,还使得自己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从1991年到他离开公安队伍,张小贵先后多次获得县、市、局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等光荣称号,并多次受到嘉奖。

  “张小贵病了!”1990年,这则消息在公安部门迅速传播。“铁人张小贵,也会生病?”许多同事不信,纷纷致电张小贵寻问情况。

  “当时,我一边在医院里接受治疗,一边还受理应急的案件,那是我心里最绝望的时候。”张小贵回忆说。由于公安局只有他一个法医,每年尸体的解剖量多达200多具,还有大量的各种伤残鉴定,工作量极其繁重。在长期的解剖尸体工作中,张小贵常常要将尸体搬进搬出,用力提拉,使他的腰椎受到损伤;再加上过度劳累,造成了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经常疼痛且双腿胀麻,发作时疼得流眼泪。“起先,我也没注意,靠着自己还年轻,硬挺着。可半年后,实在是吃不消了,有时候痛得我这堂堂七尺男儿,都泪流满面。”

  为了治病,张小贵跑遍全国各地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需要开刀治疗。可是当张小贵问道“开刀能否保证成功”时,所有的医生都摇摇头,手术不能保证成功,而且一旦发生意外,还有瘫痪的可能。同样是学医的张小贵,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不骗你,我当时想死的念头都有了;1991年,正处于我事业的巅峰期,各种各样的荣誉纷至沓来。正当我沉静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喜悦当中时,却差不多被医生宣判了即将瘫痪。我该怎么办?”张小贵动情地说道。

  思来想去,张小贵最后还是决定不开刀。“原因很简单,我怕自己会瘫痪,还有很多的事情等待着我去做。”另外,老家的父老乡亲得知张小贵生病后,也十分关心。老人们还特地跑到他家里,告诉他可以试试中草药,有的还专门带来了草药让他试试。“说起来,大家都不相信,其实从生病开始到老人们让我试试中草药之前,我是一个不相信中药的人。长年西药的学习熏陶,让我也觉得中药不可信,不科学。”但在求助西药及其他物理治疗无门的情况下,用张小贵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死马当活马医”。

  为了治病,张小贵曾用过中草药、西药、理疗、推拿、针灸、拔火罐等等,但疗效甚微,难忍的病痛折腾了他30个月。困难使弱者怯步,却为强者增添了智慧和力理。在不断的求医问药过程当中,张小贵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病人正受着颈腰椎间盘突出的痛苦折磨。尽管身体受着病痛的折腾,但有一个想法在他的心底萌生,“能不能研究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办法?”为了尽快解除自己病痛的折磨,也为了同样受到这样痛苦的病友,张小贵决心攻克这一顽症。

  从前不信中医的他,一头扎进中医学宝库中,四处收集民间偏方、秘方,虚心向民间老中医求教,并忍痛亲自上山采药,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吸取各家处方之精华,大胆创新,配制汤剂和药酒。为尽快研制出良药,不管中草药有无毒副作用,不管有多么难吃,他都坚持亲身试药,就这样反反复复无数次亲身试验,考虑到药酒的作用比煎药更加方便,且舒筋活络快,在试验中,他不仅吃煎熬的中草药,还强迫很少沾酒的自己喝药酒。他在不经意间,开拓出了治疗颈腰椎病的新天地。

  1992年10月,张小贵发现自己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没过几个月,他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张小贵用“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医治自己的顽症,用中草药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

  颈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一旦患上此病,症状各异,反复腰痛,伴有上、下肢放射疼痛或麻木。咳嗽、打喷嚏均可诱发疼痛;严重者,可剧痛难忍,持续不断,失去自理能力,严重困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它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顽症。张小贵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医治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了很多的病友。他在部队和官兵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患病的战士们都纷纷向他请教,他都耐心讲解,给战士们传授心得和治疗的经历,他发现部队的战士,大都很年轻,但是,很多战士都或多或少地患有颈腰椎病,由于训练强度大,战士们认为年轻,都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张小贵提醒战士们一定要注意保养,训练过程中腰部受伤后要及时对症治疗,不能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多年来,张小贵已帮助了许多病友解除了病痛,使他们挺直腰杆,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金华资讯 00018 不放弃,就有希望 □ 徐贤飞 2008-9-11 浙江日报000182008-09-1100009;浙江日报000182008-09-1100010;浙江日报000182008-09-11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