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实验室T台两不误的女博士
· 外来环卫工和他的城里朋友
· 换了30余家雇主的“名人”保姆
· 连续6年背伙伴上学的小姑娘
· 学会为自己骄傲
· 用签名照做奖励的“偶像”老师
· 专挑字典“差错”的顶真农民
· 吴老汉的乌篷船跟着时代“跑”
· 在日本过中秋节
· 绞尽脑汁考零分
贵州零分状元引发热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外来环卫工和他的城里朋友
■本报记者 陈洪标
  一个外地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徐辉却凭着自己快乐工作的劲头,和城里人交上了朋友,融入了当地生活。

  修冰箱的倔师傅:

  狗肉还给你留着呢

  2001年,徐辉从安徽芜湖老家来到宁波,原本做泥水工的。一次,宁波市江北区城管局环境卫生养护中心招环卫工人,他成了一名扫地的保洁员。

  徐辉很珍惜这次机会,虽然工资不高,但改变了以前在工地上打零工的状况。徐辉干得很用心。很快,徐辉的工作得到了单位肯定,被“光荣”地调到了最艰难的路段:大庆南路。这里晚上有彻夜的排档,清晨是路边菜场,白天两边的店面还要开张,一天到晚都热闹非凡。

  第一次站在路口,徐辉拎着扫帚,倒吸了一口冷气:满地的垃圾,菜叶子、西瓜皮、玉米苞叶、汤水油渍、废煤饼、稻草……辛苦了几天之后,徐辉很快发现,路边的商户和摆摊的小贩,随手扔垃圾扔惯了,每天是自己前面扫,别人后面扔,路面清洁根本得不到保证。其中最让徐辉头疼的是一位修冰箱的倔老头。老师傅姓桂,是宁波本地人。桂师傅有个临街店铺,每天他就坐在店铺门前的人行道上修冰箱,冰箱里有泡沫材料,一开修,泡沫就满天满地飞,又轻又乱,非常难扫。徐辉每次劝他把垃圾放放好,都被桂师傅吹胡子瞪眼骂了回来:“阿拉自家门前修东西,要你这外来的后生来管?”

  老头这边攻不下来,徐辉准备从老太太这里攻关。每天路过店门口,徐辉就跟他家老太太套近乎:“阿姨吃饭了?”慢慢地熟络了,桂师傅看徐辉的眼神,也就不那么火药味十足了。过了段日子,徐辉跟桂师傅已经到了能递个烟的关系了。徐辉再次跟桂师傅提到了垃圾的事儿,总算有了回应,老桂师傅梗着脖子嘟囔了一句:“没得垃圾桶!”

  徐辉知道,桂师傅已经认可了妥善放置垃圾的建议,只是脾气倔,一时拉不下脸。第二天,徐辉把在垃圾中发现的装涂料的大桶,清洗后送到桂师傅店里当“垃圾桶”。之后还送过几把自己扎的半新不旧的扫帚。桂师傅收了这些“礼物”后,开始自扫“门前雪”了,每次修冰箱,都把那个“垃圾桶”放旁边,每块泡沫都顺手放到桶里去。

  “外来后生”徐辉也俨然成了桂师傅的朋友。去年冬天,桂师傅听说徐辉身子怕冷,特地去买了一块五香狗肉,想请他吃一顿,结果徐辉总是客气不去,有一天,桂师傅冲徐辉“发脾气”,说那狗肉还在冰箱里为你留着呢!你再不来,我就把它扔了。怪徐辉不把他当朋友。

  卖油条老板娘:

  我给你当义务保洁员

  2007年9月,徐辉被分派到另一个保洁难点:人民路庆丰桥路段。

  人民路上有一家卖大饼油条的早点摊点,生意很红火。摊点摆在上风口,包大饼油条用的小塑料袋一扔,马上吹得到处都是。

  卖大饼油条的是个宁波老板娘,徐辉第一次笑脸相迎想凑上去说,老板娘忙着炸油条,理都没理,抽空翻了个白眼,说:“做啥?你又不是城管。”

  徐辉笑了笑,顺势套近乎:“老板娘现在生意好,以后会越来越更好。我今天是慕名来尝尝老板娘的手艺啊。”

  在离开的时候,坐在油条摊边上的一个小工过来收拾碗,徐辉灵机一动,那就从小工身上寻找突破口。从问“你老家哪里的?过来多久了?”这些简单的话题开始,很随意的聊。每天打扫到这个摊点的时候,徐辉就和小工打招呼,聊天聊熟了后,他就动员小工,人要灵活点,没活的时候要勤快点,比如碗筷都收拾好了,暂时没客人来,那就搞一下卫生,把四周的小塑料袋扫一下,归归拢,把边上搞干净了,客人来了也好看,老板娘肯定也很开心。

  小工觉得徐辉说得很有道理,说自己从老家出来的时候,父母也嘱咐他,帮别人干活,人要勤快点,要抢活干,不要等别人叫的。这样人家才会喜欢你。

  有了这次很投机的聊天以后,这位小工每天都会把摊点附近扫干净。摊点干净了,回头客多了。日子一久,老板娘脸上也舒展了,看到徐辉也不再板着个脸。徐辉感觉到了老板娘的这种变化,他趁热打铁,送了一只自己做的大“垃圾桶”,这样客人和摊上的垃圾都有地方扔了,又很方便,老板娘很感激。

  后来,每次他一到,老板娘就会扔下自己手里的活,拿着扫帚跟着徐辉一起扫,把自己的地盘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边扫一边笑着说:“来来来,我给你徐辉当当义务保洁员。”

  几年下来,徐辉扫过的路段,到处都有他送给店主摊主自己做的“垃圾桶”,大家也都当起了义务保洁员,不知不觉中把徐辉当成了自己人。“阿拉徐辉”成了大家对他亲切的称谓。

  

  屠婆婆:

  把他的照片剪下来塑封

  2004年底,徐辉获得了宁波市首届外来务工明星称号。受表彰的第二天,徐辉负责清扫的大庆南路来了位老婆婆,她从报纸上把他身披绶带的图片小心剪下来,并送到照相店塑封好,亲自找到徐辉交到他的手里,鼓励他好好扫地,扫出个状元来。

  老婆婆姓屠,她和徐辉的缘分来自4张从垃圾堆里找回的牛奶卡。

  那天,徐辉正埋头扫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走到他跟前,问他:“师傅,有没有看到牛奶卡?”徐辉隐约记得扫到过几张纸,上面印着牛头的。“别急别急,我帮你找!”垃圾是自己扫的,堆在哪里,基本有数。他花了十来分钟时间,急匆匆从垃圾车里翻到了那四张牛奶卡,递给老婆婆,当时压根就没把这事往心里去。老婆婆要问他名字,他说,这应该的,还要告诉名字啊。老人家聪明地翻了翻他胸前的工作卡:“哦,叫徐辉啊!”

  谁知道老婆婆却记住了这个外地来的环卫工人。徐辉的名气在宁波越来越大,今年还当选了省人大代表。每次电视里一报新闻,老婆婆听到有提到徐辉的,就去找报纸,把报道徐辉的照片和文字,都会用心剪下来,塑封好送给徐辉。因为一张牛奶卡,这位屠奶奶俨然成为了徐辉在宁波的一位亲人。

  徐辉在宁波扫了7年地,除了这三个朋友外,在他扫过的每条街道弄堂,不管什么角落旮旯,都有他的各种朋友,有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有退休老干部,有教师,有学生,有公务员,有个体户……经常在徐辉扫着扫着的时候,突然会有人冒出来,特地和他打招呼,像朋友一样熟悉。

  2007年,徐辉评上了宁波市劳模,他也被破例落户宁波,成为了真正的本地人。而在徐辉和他朋友的眼中,他早已是“阿拉宁波人”了。

  43岁的徐辉,在宁波扫了7年马路后,妻子也从老家过来做着他一样的活,两个儿子小学校毕业后都来到了宁波工作,准备在宁波按揭买房。现在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在宁波,工作在宁波,和宁波当地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徐辉说:“快乐地融入城市,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有各种朋友,你也一定会很开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外来环卫工和他的城里朋友 ■本报记者 陈洪标 2008-9-11 48256F32002924A6482574BE0048F3E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