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台州发展的原动力
——写在二○○八创业创新院士专家台州行暨技术创新院士行之际
□ 俞益成 洪 卫 李莉莉
台州,是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下汤文化的发祥地。古老的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台州,是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新兴的台州,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台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560万人口的台州,是浙江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商贸发达的市场大市和电力大市。近年来,台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等十二个国字号荣誉称号。2007年,台州又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台州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民”:即民营经济主导,民营经济占到生产总值的95%以上、财政收入的85%以上;民主政治活跃,民主恳谈、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等实践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民生社会初步形成,政府服务职能与群众主体作用实现良性互动,民营、民享、民主、民生的社会环境正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一个落后地区迅速跻身于沿海发达城市行列,经济学界把台州的快速发展称之为“民营经济主导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
在崭新的历史时期,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的目标,开始实施“三个台州”的宏伟战略:即努力培育“内生台州”,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以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快推进台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大力建设“海上台州”,充分发挥台州潜在的丰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推动台州从内陆时代迈向陆海联动时代,努力打造台州新的重要增长板块;积极开发“市外台州”,树立跳出台州发展台州的理念,坚持大开放、大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在内外互动中获得充足的资源要素和市场平台支撑,推动台州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与区域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为此,全市以开展“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这“两年”活动为总抓手,积极实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沿海产业带、推进重大项目、破解要素制约、为民办实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六大行动计划。
贯穿“三个台州”建设的主线是创业创新,作为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台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在科技创新上,台州同样创造了走在前列的“台州现象”。
政府推动:
营造科技创新的台州特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企业家是第一人才、服务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在台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台州市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了《台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台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台州市“十一五”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一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宏观引领和指导。在此基础理论上,制定出台了《台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台州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10余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无论是市党代会、人代会,还是全市干部大会、市委全会,凡是全局性的工作会议,台州市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企业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情况;召集企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举行座谈,共商发展对策,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今年7月上旬,市委主要领导到玉环、温岭两地调研产学研合作情况后,要求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做好经验总结,在全市形成“企业发动、科技拉动、政府推动、服务联动”的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引进大专院校共建创新载体家数、政府性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比重等6项指标列入台州市2008年度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内容列为加分项目。同时,还把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了乡镇街道,在全市开展了科技强镇评选活动,椒江区海门街道等7家单位被评为台州市首批科技强镇,为全市基层的自主创新工作树立了榜样。
市委、市政府把2008年定为“创新推进年”,在4月中旬召开了全市工业创新大会,研究部署工业创新总体任务和具体措施,动员全市工业系统开展新一轮创业创新,不断提升台州工业整体竞争力。为了给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推行了“一线工作法”,并开展了“结对联系、助推两创”,“百名处(科)长进企业、创优服务促发展”和“我为创业创新作贡献”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推进全市科技创新不断深化。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是台州市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全市以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为载体,以科技下乡、进社区、进学校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全社会对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科技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椒江区、临海市被中国科协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市共创建省级科普单位11个,市级科普单位23个。
台州市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以政府投入引导金融、企业、民间资本逐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由2004年的22.5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8.12亿元。其中,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由2004年的2.1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71亿元;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由2004年的16.7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7.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49%,占比居全省第一。今年市本级的科技经费在逐年按比例递增的基础上,又追加了1000万元,各县(市、区)的科技经费也大幅增加。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台州市制定和实施《台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还出台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通过“项目+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载体,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获得优秀科技成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市科协指导组建了科技人才联谊会、科技创新研究会等10多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科技社团发展方向的新型学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台州市还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全市人才总量达53.02万人,居全省第三,其中高层次人才达12273人。
院地合作:
塑造科技创新的台州品牌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台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院地合作成为了台州打造科技创新品牌的重要载体。
台州院地合作的成果可谓是雨后春笋,正在蓬勃成长;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自2007年落户以来,先后建成了汽摩配研究所和机电研究所。该院玉环汽摩配研究所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项,获得科研经费450万元,还获得国家商务部国家级汽摩配件出口基地专项资助经费300万元,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项,目前,该院正在积极开展博士后工作站的申报工作。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上半年引进中科院上海硅酸所与台州定向反光材料厂共建特种玻璃联合实验室、中科院合肥固体物理所与巨科集团共建中科院巨科金属材料工业中心,并积极参与玉环高校(院所)联合研究院的筹建,和玉环企业已签约和正在洽谈的项目达10多项;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海正集团合作建成的我国规模最大、年产5000吨绿色可降解环保型聚乳酸树脂工业示范线实现批量生产,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聚乳酸树脂产业化规模达5000吨以上的国家。中科院台州手性技术工程中心部分人员已到位,并引进了美国圣地亚哥药物博士,计划与海翔药业联合建设。台州(上海)科技园已完成全部绿化和配套设施安装工作并陆续交付使用。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院与40余家台州本地船厂建立了直接业务联系,为它们提供了船舶技术设计、船舶施工设计、船厂规划论证等服务,并将业务扩展到省内外周边地区。武汉理工大学玉环技术转移中心今年上半年和当地企业签订了18个合作项目合同,并获得了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路桥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浙江大学合作搭建了专利服务平台,将不同格式的国内外专利数据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一次检索就能完成对主要国家的专利查询。
院地合作让台州的一大批科技创新载体扬名国内外。浙江浩风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工作,将收集到的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向30多所有合作关系的高校、科研院所发布,征集解决方案,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技术研发成本,并于今年1月举办了上海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促进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温岭市先导泵及泵用电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区域创新服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椒江缝制设备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今年,院地合作在台州同时向广度和深度推进。4月1日台州市与省教育厅举行了全面合作暨共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签约仪式,标志着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正式落户台州。6月份,各县(市、区)科技局与省内有关高校科技合作处长进行了对接交流,为下一步具体开展科技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月份,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派员来到台州工作。
与此同时,路桥区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建立了上海高校台州科技合作平台;温岭市和省教育厅合作共建的产学研联盟工作站已正式开始运作;玉环县引进重庆汽车研究院组建了重庆汽车研究院玉环分所,该县同时还组建了高校(院所)玉环联合研究院,目前已有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入驻。江苏科技大学浙江船舶研究院7月份正式落户临海,该院由江苏科技大学与台州德天船舶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将向台州及周边地区提供船舶设计、船舶修造技术咨询、船舶专业知识培训等服务。仙居县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设立宝石圣维电控研究所,进一步提高双方在缝制设备数控技术及系统方面的竞争力。
服务平台:
打造科技创新的台州实力
围绕台州制造向台州创造转变的目标,台州成功承办了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着力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论坛围绕“科技创新与民企发展”的主题,结合台州的主导产业,设置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造船航海、电力能源、健康环保等18个分论坛以及第三届浙江(台州)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台州民营企业考察等配套活动。
科技孵化器建设的成效,充分显示了台州科技创新的实力。市级科技孵化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共有44家企业入驻孵化。目前全市已有3个县(市、区)启动了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7年被评为省级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后,一万多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即将动工建设;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爱华科技创业中心已完成了部分建设;路桥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成多个台州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支持中心;投资5500万元的椒江科技孵化大楼即将动工建设;临海市中部科技孵化器已建成,10多家企业已准备入驻,临海市东部孵化器拟建在浙江高新原料药基地内,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台州市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全市已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7家。已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108家。
与此同时,台州市大力扶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重点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目前,全市已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4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40家。据省科技厅2006年度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绩效评价显示,在工业领域中排在前六名的区域创业服务中心台州占了3家。
发展会展和技术市场是彰显台州创新实力的一个窗口。从1999年开始,台州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累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达2843项,合同金额达21.61亿元。台州网上技术市场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共完成技术难题4694项,签约项目1868项,合同金额12.9亿元,在线企业4198家。
台州市在科技创新中创造的这些“台州现象”,推进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2006年,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年,华海药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同时,三鸥集团等3家企业被列为省首批自主创新试点企业,25家企业被列为市级自主创新试点企业。在试点企业的引领下,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普遍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显强势。全市6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9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科技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30%,并逐年加大了研发投入,科技成果成效明显。近年来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5000余项,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5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28项。
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更是提升了台州的创新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11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75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1项,国家星火计划61项,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32项。
农业和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成果显著。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以上投向农业项目。在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等市内科研单位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向上争取项目180多项,每年均获得1000万元以上的经费支持。仙居县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三门县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获准立项,临海市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