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北京奥运文化广场
演绎奥林匹克精神
· 用艺术装点新农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用艺术装点新农村
■本报记者 刘 慧 实习生 曹小波
  这些天,来自上海、江苏和杭州美术夏令营的中小学生们,来到嘉兴市油车港镇栖真村,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大展厅——墙上喷满了极富江南韵味的农民画:以一个母亲的背影为主体创作的《乡情》、反映一家人和睦生活的《家人图》……或抽象、或写意。

  放眼望去,栖真村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着艺术气息,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地农民画家缪惠新的创造。

  从乡土中看到艺术——农民出身的“中国毕加索”

  今年49岁的缪惠新,已满头白发,“朋友跟我说,现在最流行的就是这种银白头发,一个不小心我也赶上了新潮。”这个在嘉兴土生土长的农民朴实开朗,因为以前干过很多重活,所以他的肩膀一大一小。你很难将他与“画家”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但早在十几年前,缪惠新就已在北京举办了四次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得到了法国、英国等许多画商的赞赏,帮他把画展办到了国外,那些作品被当地收藏家争相购买,价格一路攀升。有许多还被收藏进了中国美术馆和美国波特兰博物馆。

  农民画的题材和思路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缪惠新说自己在绘画上没有功底,他所受过的训练就是从18岁开始临摹别人的作品。他给自己的画取名为“感觉派”,因为他画画常常是凭感觉的,今天觉得这样好看就这样画,明天觉得那样好看就那样画了,没有特定的风格。“我就是看着一样东西,比如一张揉皱了的纸,天花板上的水渍和纹路,倒放着的一幅图等等。只要有一点点线条的东西,在我的脑海中就能变成画。”这种冥想对缪惠新而言显得随心所欲,但这并不是复制,他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和原来那幅完全不同。

  而且缪惠新还不停地寻求新的方式,希望在绘画上能有所突破。他曾试过把油和墨滴在水面上,然后用纸去吸;又仿造中国蜡染布的制作方法,把蜡涂在纸上,再用墨涂一遍,做出来的画像岩画一样,效果非常好。可以说缪惠新的农民画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

  “中国毕加索”、“农民毕加索”、“乡村毕加索”…… 越来越多的人将缪惠新和毕加索联系在一起。最初给他这个称号的是美国女作家Jessica Maxwell,“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把我和毕加索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她在我的画中看到了一点毕加索的影子吧。”缪惠新的回答总是那么朴实。“20多年前,一个学生看了我的《七牛图》后说非常像毕加索,并且送给我一本毕加索的画册。我是那时候才知道毕加索,也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的。”

  1998年11月30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介绍了缪惠新,并将他与张艺谋等一起排入“亚洲十大艺术家”之列。如今,缪惠新已成了嘉兴市秀洲农民画作者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他现在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嘉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秀洲区农民画画友会副会长。

  将艺术回归乡土——极具浪漫的“新农村建设者”

  缪惠新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但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当过民办学校的美术老师,当过镇文教卫助理员。就在去年,他成了嘉兴市油车港镇栖真村党支部副书记。画家与村干部的双重身份,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然而,正是画家的浪漫因子,给了缪惠新很多新奇的想法,让他把栖真村建设成了一个文化自然新农村。

  在他眼中,新农村就像是一幅画,“树种在哪里,墙怎么砌,我都要去把关。”上任后的缪惠新用艺术经营起了栖真村。他着重抓的第一件事是村庄整治和改造。栖真村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最脏当数村口的烂水塘,最乱就是沿河的朝南埭。缪惠新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烂水塘填了建公园,公园里的石亭是他自己设计的,取名为日月亭。各式花坛、彩色地砖、道路两边艺术感极强的十二生肖雕塑……如今,这个公园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休闲场地。而杂草丛生的朝南埭曾经被村民们戏称“要有武功才能走过去”的烂泥路, 现在这条路平坦、整洁,曾经横七竖八、大小不一的晾衣竹竿,也被一排统一的白色晾衣竿替代。“沿河的村民少不了晾衣的地方。一到节日,这些晾衣竿会空出来挂红灯笼。”这别出心裁的晾衣竿既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又美化了环境,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散发着浓浓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镇上老街的墙面上还保留着许多以前的大幅标语,影响了油车港镇的整体面貌。缪惠新就把近百幅充满江南乡村文化艺术魅力的农民画喷绘到了老街墙上,并且制作了统一的小标语贴在画的边上。这些小标语充满亲和力,都是缪惠新自己创造的,比如“把垃圾倒在河里,等于把垃圾扔在您子孙的水杯里”。这些措施让老街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我还想过,在村里开两个‘农家乐’,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们住在村民家里,他们的食宿可以免掉,只要能留下一幅作品。”缪惠新说,他去过法国等地,那里就有这样的工作室提供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两年前,他首先开始自己效仿,“接下来要在村里办试点,把我所在的这个村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自然村。”

  缪惠新的这些措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拥护。“缪师傅家里的画室常年免费对外开放的。只要有空,他就会教我们这些村民、小孩子学画画。”“多亏了缪师傅,我们的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他的画都是可以拿去国外卖的,赚钱很容易。可是他却留在这里帮助建设我们的新农村,大伙儿都很感激他。”

  如今,缪惠新和栖真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隔壁村镇、其他省市,还有来自英国、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外的慕名者也纷纷赶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用艺术装点新农村 ■本报记者 刘 慧 实习生 曹小波 2008-8-29 48256F32002924A648257497002334B9[A1-刘慧≈A4-实习生45≈B1-杨新元] 2